在村镇工业化地区,微观层面涉及产业及村居地块的开发和更新,适宜采取“针灸式”的方法,以拼贴的方式,植入公共休憩空间,改变周边用地的功能、地块肌理和交通组织,推动“以点带面”的更新。更新的逻辑是通过塑造公共空间,联动周边地块的更新开发,提升空间品质,表现在空间的“非排他性、功能多元、可达性、强活力、高品质”等方面(图8)。

(1)空间拼贴,塑造“非排他性”空间。在用地布局上,增加传统产业镇最为缺乏的公共休憩空间,其适宜选址于建成区边缘或旧城镇、旧厂房群的内部,结合自然环境设置,如河流水系、山体等;也可结合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存等设置,如广州 TIT 创意园等,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及特殊历史印记的休憩场所。在形态上,公共休憩空间的选址可因地而异或因功能组合需求布局,如嵌入产业区呈块状、沿河呈带状及社区内部呈点状等,形成区域公共空间“大集聚”、社区休憩空间“小分散”的格局。
(2) 功能重构,提供“功能多元”空间。一方面,围绕公共休憩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植入文化体育功能、休憩娱乐功能和特色商业等功能,提供多种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契合产业升级需求,配置与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如研发、展示、中试和孵化等产业平台,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在功能布局上,根据村镇工业化地区内部不同的用地类型,城镇更新可分为两大类空间组织模式:①“公共休憩空间+综合服务”模式,即“公共休憩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居住社区+X” 。在村居地区适宜采用“围合式”的布局,公共服务、居住和商业等功能地块均依托休憩空间设置。②“公共休憩空间+产业平台”模式,即“公共休憩空间+产业平台+居住社区+X”。在产业片区适宜采用“周边式”的布局,公共休憩空间依托河涌、山体等设置,位于园区一隅,与生活服务中心相邻,保障服务于生产但不影响生产。
(3) 网络织补,保障慢行可达性。梳理公共休憩空间周边的交通体系,构建快慢相宜的交通体系,降低机动车交通对休憩空间的影响;加强休憩空间与周边地块的慢行联系,建设人行天桥、慢行道等非机动设施,保障全时段的无障碍慢行可达;加强私人领域与公共休憩空间的有机联系,鼓励半公共空间向公众开放;建设多维度的连接通道,形成地表、地下及地上立体式的慢行体系,串连不同尺度的休憩空间,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公共休憩空间层次。
(4) 品质提升,塑造体验型空间。品质化体现在两大方面,分别是生活服务型品质及生产服务型品质,前者主要是满足居民生活休闲的需求,如健身、娱乐和观赏等,也可结合文化、教育等设施布局;后者是满足企业获取生产性服务功能的需求,即围绕公共休憩空间,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提供生产性服务,包括商业、创意和研发等服务,如小榄镇龙山创意园结合公园及旧厂房改造项目,通过搭建创意服务平台,为周边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然而,不管以何种功能为主,均须确保空间舒适及环境宜人,符合人性的尺度、审美体验和宜人的感官印象,须充分考虑多群体的需求,包括老人和儿童等,满足多年龄段的使用需求,凸显休憩空间使用的平等性。
(5) 活动链接,提供满足多种活动需求的“场所”。提供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空间,前者包括锻炼、休闲等,后者主要指交谈、聚会等多个体联合的活动;加强公共休憩空间与周边地块的活动空间衔接,通过广场、栈道、观景台和运动设施等,把公共性活动外溢至周边地块,提升休憩空间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