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纽约和东京的土地利用研究,世界城市的土地利用特点如下。
(1)土地利用结构前期变化剧烈,后期逐渐趋向稳定
在城市化过程中,纽约和东京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均表现出前期变化剧烈,后期逐渐趋稳的特点。
纽约市在1980年代—2000年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较大,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67k㎡,增长率为20%,住宅用地比例增长了10%,空地比例下降了6%;
而空间上,建设用地迅速扩张,斯塔滕岛有超过一半的土地从未开发变成已开发,布鲁克林区东南角未开发的土地也变成了建设用地,纽约市5个区未被开发的土地所剩无几。2
000—2014年,数量结构和空间变化逐渐变小,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5k㎡,增长率不到4%,不足前期阶段的1/5,住宅用地比例几乎无变化,空地比例下降了4%;相应地,土地类型空间布局上也变化不明显。
东京土地利用结构后期阶段变化相对于前期阶段来说,变化速度也有所放缓。1982—1992这10年间,宅地比例增长了2.6%,年均增长率为0.99%,森林比例下降了5.7%,年均负增长率为1.37%;
而在1992—2012这20年间,宅地比例增长了3.7%,年均增长率为0.62%,森林比例下降了1.4%,年均负增长率为0.19%。
从空间布局来看,东京自1950年代开始,城市就一直由中心区向周围扩张。1980年代初,东京区部仅剩足立和葛饰两个区没有完全被城市用地覆盖,而西部多摩地区的三鹰市、武蔵野市、小金井市、国分寺市、国立市、西东京市等均被城市用地覆盖。1980年代末期,东京区部的所有区都已经被宅地覆盖,市区继续向西拓展。2014年,东京建设用地向西拓展至将近行政区域横向距离的2/3。
土地利用变化由剧烈趋向稳定的特点与城市化发展相关。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的阶段一般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和加速阶段;而在成熟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由剧烈转向速度放缓,并逐渐趋稳,这与成熟阶段的城市化速度放缓是保持一致的,符合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城市精明增长明显
经历1970年代后发达国家出现的“郊区化”、“逆城市化”的城市蔓延现象后,纽约和东京在21世纪初开始朝着精明增长的方向前进,即通过控制城市增长边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环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旧城区改造等方式来解决城市过大出现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纽约和东京的土地利用效率非常高,并且重视对现有土地的重新开发利用。
纽约市2014年的土地产值(GDP)为6840亿美元【文中所有产值均换算成美元2009年不变价】,地均GDP为1089美元/㎡;
东京2013年土地产值(GDP)为9089亿美元,地均GDP为415美元/㎡。而北京市建成区地均产值为128美元/㎡,约为纽约的12%和东京的30%。整体来看,世界城市的土地经济产值非常高,尤其是纽约。
(3)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工业用地配置
纽约2014年的工业和制造业用地面积为22k㎡,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3.5%;东京2007年工业用地面积为58k㎡,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9%(通过东京统计年鉴中宅地内部结构计算得到)。
总体来看,世界城市的工业用地面积较少,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也较低。这与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匹配的。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世纪末,纽约和东京的产业结构变化巨大,纽约的“去制造业化”现象明显;
日本在《广场协议》【198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经济特别是美国发生信息技术革命,美国利率上升,美元急剧升值,日元相对贬值,导致日本对美贸易大量盈余,日美贸易摩擦日益激化。
1985年9月22日,美日法德英等五国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云集纽约广场旅馆,签下《广场协议》,以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日元升值成功地削弱了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导致1986年秋季日本经济的短暂衰退】后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东京的第三产业迅速提升,第二产业急速下降。
相应地,纽约和东京的工业用地比例大幅度下降,商业等第三产业用地比例大幅上升。
(4)注重人居环境
世界城市虽然大都是经济中心,人口与就业密集,但也注重人居环境,既保障人居面积又提供了充足的生态用地以支撑城市的发展。
同时,在空间分布上,生态用地分布比较均匀,注重公平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职住分离带来的城市问题,如交通堵塞、单个功能过度集聚等。
纽约2014年的住宅用地比例高达43%,人均住宅面积为32㎡/人;东京2007年的人均住宅面积为31㎡/人。
可以看出,世界城市的住宅用地比例较高,同时人均住宅面积也较高。
空间分布上,纽约市的住宅用地分布较为均匀,住宅用地比例为43%,而商业高度集中的曼哈顿的住宅用地面积占曼哈顿总面积的比例也高达38%,住宅用地比例最低的布朗克斯也高达36%,其他区的住宅用地比例均高于38%。
纽约2014年生态用地比例为27%,人均生态面积为20㎡/人。东京2011年的生态用地比例为46%,人均生态用地面积为73㎡/人。
总体来说,纽约和东京都非常注重人居环境,凸显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