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列风:城市设计院是在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规划处的基础上筹建的,边筹建、边工作。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一五”时期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重要工业项目的厂址选择。这156个项目的厂址选择,相对比较集中的是在包头、太原、洛阳、西安、兰州、武汉、成都和大同。我们院组织了八个工作小组,参加了这八个城市的厂址选择,结合选厂工作,完成了这八个城市的总体规划。

周干峙:那时候,用我们编制的,把156项工程主要放在八个重点城市里头,多的一个城市有十几项,最多的是在兰州跟西安,武汉也是重点,包头也是。当时,我把兰州的规划介绍到清华大学以后,清华大学当时的很多同学简直是佩服得不得了:啊?!原来还有这么多个关系:风向的关系、水的关系、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企业协作的关系等。就像设计一个房子一样,城市里有这么多问题。很多人从此投身于,不搞建筑,要搞。
万列风:国家重点建设的八个城市,每个城市的规划工作小组我还记得。包头是贺雨和赵师愈,太原是孙栋家,洛阳是程世抚、魏士衡,西安是我和周干峙,也包括兰州,武汉是吴纯,成都是朱贤芬,大同是马熙成,这都是八个工作组的小组长。
另外,兰州市是以地方城建局为主,以任震英为主的,城市设计院没有派出专门的工作组。但是,任震英经常往城市设计院跑,西安规划工作组部分地帮助过兰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城市设计院还组织工作组对兰州市的石油化工、市政工程管线等复杂的情况进行了管线综合规划。
在工作中,城市设计院工作组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和地方城市建设部门的同志一块,同吃、同住、同劳动,城市设计院也为地方部门培养了干部。那时候比较困难,没有旅馆,我们就住办公室、招待所,在职工食堂吃饭,有时候背着行李下乡。
▲城市设计院规划工作场景(1956年,侯马组在阜外大街城市设计院办公室讨论规划方案,王有智提供)
前排左起:王有智、刘德涵、黄彩霞;后排左起:廖可琴、李富民、张全生、夏宗玕、李桓

刘德涵:我是1954年8月份毕业,到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报到的,那时候城市设计院还没正式成立,但我们一报到,就知道有八大重点城市。因为这是我们的开头,而且是156项工程的起步,是重点中的重点。
像我们这些老同志,都知道八大重点城市,包括包头、西安、洛阳、兰州、太原、大同、武汉等。八大城市的规划大部分都是城市设计院承担的,包头组的组长是贺雨,西安组的组长是万列风,洛阳组的组长是程世抚,太原组的组长是陈惠君,大同组的组长是马熙成,武汉组的组长是吴纯。其中,成都的规划不是以城市设计院为主完成的。兰州也比较特殊,是任震英主持的,他是老专家,但在那时候,兰州规划组与城市设计院之间的交流比较多,像任震英也到城市设计院汇报工作,给大家介绍兰州规划,我们也给他介绍有关情况。
刘学海是城市设计院的筹建人之一,我来城建局报到的时候就是他接待的。城市设计院的筹建人,现在还健在的,就只有他一个人了。史克宁院长应该说是最早来城市设计院的,我参加工作以后就知道有个史克宁,他不是学专业的,是老革命,但我感觉他的文化程度起码有高中。
▲城建局关于成立城市设计院筹备处工作委员会给建工部领导的请示报告(1954年9月10日,现藏中央档案馆);筹委会主任为城建局副局长贾震,成员包括王文克、史克宁等,宋裕和副部长和刘秀峰部长在报告上批示同意
赵瑾:当年,城市设计院的筹建组主要有三个人,刘学海是其中之一,史克宁院长已经去世了,朱贤芬也去世了,就剩下他了。刘学海的关系主要是在局里,但他是城市设计院筹建组的成员。那时候,我也是局里的干部,主要关系也是在局里。
史克宁挺关键,他是城市设计院筹建组的实际负责人。他是孙敬文局长带着,从察哈尔省(中国旧省级行政区)一起过来的。史院长的年龄比我大,但比万列风要小。而且史院长很和气,跟年轻人能说得上话。

刘学海:在建工部城建局时期,规划处的人全力以赴,资料处的人也参加了,到各地的重点城市配合选厂,包括开展八个重点城市的规划。在八个重点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开始时我是在中南组。所谓中南组,实际上管不了那么多城市,也就是一个武汉、一个洛阳。中南组的组长,开始时是我。小组中都是几个小青年,大家在一起,什么事也好相互商量。我们当时参加选厂,实地踏勘,去搞调查。
1953年9月前后,我带队去武汉搞规划。当时,万里同志的夫人边涛也在我们的规划组里,她主要搞市政调查,在武汉呆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来大概到了快过国庆节的时候,我家里头有点事,我说我要回去一下。那时候选厂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就留下几个人继续调查研究,准备帮助武汉搞规划。
回到北京以后,史克宁院长看见我,他说你回来了,正好,就不要再去武汉了。史克宁让我帮他筹建规划院。史克宁同志说,学生要来报到了,你帮我登记一下,然后哪个组如果需要人,你就把他分到哪个组去。回到北京以后,我就没有再去武汉了。
后来大概到1954年夏季前后,又从上海、东北调来一批人,三分之一都给了洛阳组。程世抚他们是在这个时候从上海过来的。这一批老工程师来了以后,大概是史克宁同志跟我讲,他说这些老工程师来了,你还能领导得了吗?这是开玩笑的话,我说我向他们学习。后来就程世抚当洛阳组组长,我当副组长。
1954年筹建成立城市设计院的时候,我是参与其中的,或者说是协助史克宁同志工作的。我帮助史克宁筹备城市设计院,主要工作就是替他接待分配来的学生,然后给他们安排住宿,登记去哪个组参加工作,主要是这样一些事情。比人事工作的范围还要宽一些。张国印、李英等,他们都是后来的。史克宁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以后,有些工作就分给他们干。在他们还没来时,史克宁就让我先管着。
▲城市设计院旧址之一:西直门桦皮厂(拍摄于1994年,引自中规院50周年纪念文集)
刘德涵:城市设计院成立以后,李正冠和史克宁都是副院长。城市设计院的第一任院长是贾云标(设计局局长)兼任的(1955年1月至1956年2月),当时他是国家城建总局设计局局长。
我记得,在城市设计院成立大会上,李正冠是讲话了的。在城市设计院刚成立的时候,还有过一次业务交流大会,程世抚代表洛阳组给大家介绍过洛阳的规划工作。当时,建工部城建局也从灯市东口部大楼搬到了山老胡同7号的西院及南院。这时,城市设计院分散在外的各个规划组,都搬到了山老胡同,这是城市设计院建院前第一次全体集中在一起办公,可以叫第一次团聚。
▲李正冠任城市设计院副院长等任命通知(1954年10月18日,现藏中央档案馆),以此文件及同日所发城建局规划处、资料处等43人调令为主要标志,城市设计院正式成立
刘学海:城市设计院的成立大会,也很难讲。那时候,时间应该是1954年10月左右,包括史克宁同志在内都是在山老胡同工作,但我们的办公地点已经换到另一个地方了,这个地方就是西直门桦皮厂。当时我们在桦皮厂那个大院里,有几个规划组的人回来了,当时我讲了一下,说这里有一个文件,是关于咱们成立规划院的文件,也就那么一小段。我让范天修念了一下这个文件,大家都知道有正式文件了,这就算是成立了。
去武汉以前,我们就已经知道要成立规划院了,原则上也讲过了,搞重点工作的这些人,将来都应该是规划院的人。那时候,搞重点的这些人,大家都愿意到规划院工作。
在规划院成立起来以后,大家都有一些工作安排。我记得没有安排我任何工作,上面知道我还是要回部里,到规划局工作的。于是我又回到了洛阳组。
▲城市设计院先进生产工作者合影(1956年,中规院离退休办提供)
前排:李蕴华(左4,副院长)、鹿渠清(左5,院长)、高峰(左6,城建局副局长)、史克宁(左7,副院长)、陶振铭(左8)、赵师愈(左9)、王凡(左10);第2排:郭亮(左2)、谭璟(左4)、张贺(左11);后排:归善继(左2)、董兴茂(左4)、柴桐风(左5)、张国印(左7)
(本文由专栏主持人访问并整理自赵瑾先生2014年8月21日谈话、万列风先生2014年9月11日谈话和2015年11月26日谈话、周干峙先生2010年11月7日谈话、刘德涵先生2014年8月15日谈话、刘学海先生2014年8月27日谈话和2015年10月14日谈话)
城市钩沉系列文章链接:
蹒跚起步——新中国事业的开端
师恩难忘——苏联专家对新中国的帮助
情系中国——来华支援工作的苏联专家们
友谊之桥——苏联专家的翻译们
术语定名——“”专业名词之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