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发表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二届国家发展论坛作者:余淼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演讲发表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二届国家发展论坛
作者:余淼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01
什么是开放经济试验区?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怎么做呢?建设开放经济新体制的试点地区,应该是一个重头戏。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为开放经济的设定做了顶层的规划。2016年的5月,商务部和发改委划定了10个地区,要求这10个地区因地制宜,构建综合试点方案。
这些试点可以分为三类:
主要的省会城市。东部选取了济南,中部选区了南昌,西部是西安。
沿海沿边城市,北边选取了大连,南面是福建的漳州和广西的防城港。
五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以及成渝城市群。每一个城市群都选取了一个或两个城市,比如京津冀城市群选择了唐山,长三角选择了浦东和苏州,珠三角选择了东莞。
02
开放经济试验区
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如果看我们过去近40年的开放,基本上可以分成三波。今天的经济开放试验区是第三波新的试点。
1
广度开放
如果我们看得更仔细一点,在1978年到1992年之间,可以说是对外开放的第一波,这一波的特征可以用“广度开放”来概括。国家的开放经历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扩张。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推广。比如1980年4月,我们选取了四个经济特区,这是点。1984年扩成了一条线,就是沿海的港口城市,北从大连开始,南到广西,有14个港口城市。1984年到1985年设立了国家级的特区。1985年到1988年开放了海南岛。后来继续开放了北部口岸。接着是1991年的保税区。这是从线上的一个扩张。在1992年初,我们可以看到从线到面非常明显的扩张。这个时候不仅限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且扩展到了中部的很多省会城市。
2
深度开放
第二波叫做“深度开放”,时间是从1992年开始到2013年为止。包括两方面,第一是设立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我们知道中国加入了WTO,但是在2000年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会加入WTO。这个时候中国设立了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有几个特征,首先面积不会超过3平方公里。其次,享有原来开发区所有的权利。第三,它是在中国境内,但是在海关之外。如果你产品卖到出口加工区的话算出口。这是深度开放的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就是2013年开始的自贸试验区改革。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后来广州、天津、福建等逐渐扩张到11个城市,也是一个“点-线-面”的推进。这是深度开放的内容。
3
重点是第三波,也就是开放经济试验区。它跟自由贸易试验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是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全部适用于开放经济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强调的是由内到外的改革,开放经济试点更强调内外联动,也就是由内到外。很难说什么是改革,什么是开放,所以强调的是在开放中改革,在改革中开放。它跟自贸区相比,面积更大。比如说济南,整个城市都划为试验区,手笔更大,力度更稳。
03
开放经济试验区的主要内容
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接着是第三个内容:新体制,新战略。它强调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强调经济运行管理的新模式,所以市场看不见的手以及政府看得见的手都要有,目标是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产品在国际竞争上具有核心竞争力。
怎么做呢?有六个探索。
第一点是开放经济运行管理的新模式,探索园区协同开放的新机制,探索国际投资合作的新方式。经济运行管理的新模式主要强调简政放权。在园区协调发展的方面,一个是内涵,一个是外延。大家看到珠三角的发展比较平衡,长三角也比较好。如果我们再看京津冀,就发现北京跟天津之间有明显区别,北三县有待继续发展。长江中游除了三个大的市,武汉,长沙和南昌以外,其他都有差距。如果我们再看看成渝,区别更加明显。如果再做区域比较,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差不多,但是其他地方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开放试点也有推进城市各个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意思。
第二点是合作投资,它除了强调要引进来,更强调要走出去。中国在2016年对外投资已经达到1961.5亿美元,超过外商对华的投资。中国的对外投资占了全球的13.5%,位列全球第二。现在强调企业“走出去”,但“走出去”有不同的方式,比如说协助开发当地的资源、基础设施对外投资等。中国现在劳动力已经不便宜了,所以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转移出去。
第三点,我们在做绿地投资的同时,也要学会并购投资、在做好水平投资的同时,加强垂直投资。比如以前中美,或者美日的投资更多是水平投资,是为避免高关税进行投资。现在的投资可能也要加强垂直投资。
4
接着是质量提升,发展效益导向型外贸。我们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是当仁不让的“世界工厂”。如果看看我们的GDP,中国的第二产业占了42%,这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今天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我们的贸易总额是3.6万亿美元,出口是2.1万亿美元。所以加工贸易曾经占了我们半壁江山,也就是一万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印度尼西亚整个GDP。加工业的好处是可以增加就业,但是附加值非常低,所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迫在眉睫。
怎样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呢?需要依靠双创。万众创新要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工序的改进,一个是产品的创新。如果是最终产品的创新,可能还要依赖学校,或者是其他大型科研机构。
5
接着讲金融服务的开放,2000年中国加入WTO之前,我们刚刚起步。到了2006年,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在这里面,运输、旅游、建筑、传统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金融服务业占比非常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只占了0.8%,进口0.2%。中国的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的状态,但是如果看中美服务贸易,我们是长期的逆差,附加值很低,利益所得很低,这是问题所在。
6
最后中国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比如WTO多哈回合谈判,从1999年开始,它的目标是在10年之内完美收工,但是我们已经谈了十八九年,基本上很难完美收工。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补贴这一块,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开放这一块,都不愿意开放。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涉及到他们的核心利益。虽然现在已经谈成了80%、90%,但是后面很难。也正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失望,很多国家都转变为双边贸易区。中国在2010年跟东盟十国成立了东盟10+1自贸区,这对我国开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跟东盟自贸区的关税相互减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还准备做10+6自贸区,包括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我们把它叫做区域合作伙伴。
此外,改革要对行业、地区、对象都有所改革。比如我们原来注重的是欧美地区,现在欧盟地区比较疲软,所以应该转向金砖五国,因为他们的经济发展态势比较好,所以启动金砖五国的自贸区建设迫在眉睫。还有“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是之后开放的一个重点。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头图为编辑自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