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云平台可对施工现场进行全程监督。(图片由青岛市城乡建设委提供)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郭振亮 实习生 欧阳继潇
BIM(建筑信息模型)、3DGIS(三维地理信息系统)、VR(虚拟现实)、建管通APP、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共享停车、智慧管廊、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近年来,青岛城市建设冒出来不少“高大上”的新词汇,最终的目的是在“互联网+城乡建设”模式下建设新型智慧青岛。12月21日,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暨建筑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交流大会在青岛举行,青岛建设“云平台”与住建部“住建云平台”实现双云融合,在市北区65平方公里的区域打造示范区,综合运用各项新技术,汇集城市建筑物大数据信息,叠加城市要素信息流数据,形成精准可视的城市智慧模型(CIM),实现城市仿真和可视化,打造透明城市。
【亮眼】
全国首个开展双云融合城市
12月21日~22日,《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暨建筑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交流大会》在青岛举行。开幕式上,举行了“住房城乡建设云”与“城市云”双云融合平台发布、青岛市“绿色建设科技城”启动、“青岛邮轮港绿色发展建设管理平台”签约等一系列仪式。
据介绍,近年来市城乡建设委不断建设科技投入,2016年,市城乡建设委制定了《“互联网+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在住建部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青岛市建筑云平台与住建部住建云平台融合,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双云融合的城市,“住房城乡建设云”与“城市建筑云”双云融合平台,主要基于平台的建筑业及城市建筑物基础数据库、BIM+GIS云平台和电子审图系统”,将来随着双云平台的深入融合,城市功能将大幅提升。目前双云平台已进行技术对接工作。双云融合示范产业基地选址已经确定——南京路B地块,项目已进入招拍挂程序。
双云融合,是按照互联网+城市建设的理念,利用BIM等科技手段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立体监控、率先在建筑工地、轨道交通监管领域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打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停车一体化平台,完善城市功能,助力百姓住上绿色住宅,地铁快捷出行、APP便捷停车,天更蓝、水更清,青岛市更加具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
【未来】
打造首个建筑物编码体系
按照计划,双云融合小组负责地上空间编码及数据标准,青岛理工大学联合中国石油大学、住建云办公室,负责地上与地下城市建筑物编码及数据标准,共同打造中国首个城市空间建筑物编码体系,现已将地上、地下空间编码及数据标准对标融合,初步完成城市空间编码和数据标准编制工作。
运用双云平台进行CBD示范区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上地下立体可视透明城市信息化建设模型展示。目前,针对该工作成立了倾斜摄影小组和BIM建模小组,摄影小组已在中央商务区完成倾斜摄影工作,正在进行建筑外部数据处理工作;由中央商务区组织展开城市空间普查动员物业大会,还需对接城建档案馆收集重点建筑图纸,进行BIM建模。
在工作进展上,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已经创立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消防应用》山东省地方标准,已创建城市BIM模型近1000万平方米,初步完成城市空间编码和数据标准编制工作,完成市北CBD倾斜摄影,完成双云平台初步融合版本2.0版。
据介绍,双云平台将来能提供多种惠民服务,城市云平台融合了各区市的城管网格、城市天网、城市交通、城市应急、城市消防、城乡建设等数据模块,利于对辖区超高层建筑、大型建筑、地下空间等进行防火督查与安全治理。城市公共设施模块,提供城市公共设施数据,如教育设施、医疗设施、体育设施等国有不动产资产管理信息等,维护公共资产安全,方便民众分享,解决城市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城市住区服务模块,提供住区便民服务APP,如:零活零工、理疗养老、智慧停车、田园厨房互动服务等。
【应用】
能监控工地隐患和扬尘
在具体的城建应用上,工地上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截至目前,全市199个建筑工地纳入市级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各区市项目正逐步与市级监控系统联网,该系统具有视(音)频采集、存储、传输、编解码和终端监控、录像等功能。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全程监督,以较短的发现和响应时间,消除安全隐患。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的存储清晰度不低于1080P。
互联网+视频监控也为轨道交通建设安装“千里眼”,监管执法模块将监督人员日常监督过程中的36个工作流程完全数字化,视频监控模块融合了远程监控网络和扬尘治理在线监控系统,目前在网监控视频安装摄像头已达1614个,基本覆盖全部作业面,实现了对地铁现场作业的全过程监控。
截至目前,市城乡建设委共通过平台下达质量安全限期整改通知书1406份,停复工通知书31份,办理起重设备备案170份,安装(拆除)告知330份,使用登记170份,应急预案备案51份、专业分包合同备案225份。其中,通过执法平台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督的执法文书下达率、闭合率,参建单位相关材料的报送、审核率均达到100%。
针对青岛市“停车难”问题,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依托该平台,可以提升停车体验,为驾驶者在事前出行规划,事中快速找到车位,事后放心缴费,提供便捷服务;据初步测算,可使中心城区高峰时段交通流下降5%,平均车速提高5%~10%,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情况。
注:本内容来源半岛网,转载注明来源,十分感谢作者的悉心编写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使用。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规划师》往期论文推荐
新书推荐|《城市观察》,不只是观察……
【规划师论坛1】包容性规划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与编制模式
【规划师论坛2】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绿地规划逻辑转换
【规划师论坛3】彰显规划关怀的包容性街道规划建设策略
【规划师论坛4】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苏州新移民集宿区公共空间营造
【规划师论坛5】广州传统风貌型社区包容性发展的环境微改造
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的困境与路径 —— 基于深圳土地整备制度的政策分析
北京大兴区国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探索
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
城市建设强度分区规划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以宁波市中心城为例
成都市双流县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响应
四川省海绵城市试点规划编制实践总结及展望
省级新型城镇化规划文本传递中的流变分析
佛山市顺德区低效工业用地空间绩效评估研究
基于互联网媒介图像信息的多尺度城市夜景意象研究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购买《规划师》或图书
请拨打电话:0771-2438012
转载须知
由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
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两天后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