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的聚居地。水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为 41.2 万,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水语”,也有文字“水书”。构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假借,共 1400 多个,当中有 400 多个为象形文字,现在只有少数巫师认识,用作占卜。
为了致敬传统文化,设立新的地标,三都县在今年新建了一个文化中心,请来贵州本土的建筑事务所西线工作室操刀设计。
文化中心所在的场地紧邻河流弯道,三面环水,总面积约 13800 平方米。考虑到当地环境和水族民俗,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对民族元素灵活运用,在赋予建筑独特个性的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诠释,使之成为了文化中心的一大亮点。
在文化中心的西侧,建筑师设计了一个水景广场,用来引导观众进入建筑内部,水面上还漂浮着几棵树。建筑的北面矗立着一座风格颇为现代的鱼龙塔,塔顶有铜鼓,它是水族仪式中的典型元素。
以水族文字中的“山”字为灵感,西线工作室确定了文化中心的基本构造。它的主体是三座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建筑,它们高低不同,依次排列。包括文化中心前的人行坡道在内,建筑主体都由混凝土在松木模版内浇筑而成,松木是三都县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
另外,受水族祭祀中常见的青铜元素启发,建筑师选用了穿孔的青铜板来作屋顶,在沉重的混凝土构造上构造出了轻盈感。值得一说的还有这些青铜板上的图案,它们以三角形的“山”字为基本元素,反复出现又形成了水族的“雨”字。
作为主体的这三座建筑各自功能不同,风格各异。
第一个区域也是最小的一座文化殿,在空间的两侧混凝土网格中都装上了色彩斑斓的玻璃,狭小的空间里呈现出了冲突的视觉效果。第二个区域是接待大厅,它的空间更宽敞,厅内设置了一处坡道,暖黄色的灯光为空间带来了更为和谐的氛围。最后一个区域容纳了整个文化中心的主要功能,这里共有两层楼,包括参观者服务中心、自助餐厅、厕所和楼上的办公区域。
大厅一
注:本内容来源“好奇心日报”,转载注明来源,十分感谢作者的悉心编写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使用。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规划师》往期论文推荐
新书推荐|《城市观察》,不只是观察……
城市建设强度分区规划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以宁波市中心城为例
成都市双流县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响应
四川省海绵城市试点规划编制实践总结及展望
省级新型城镇化规划文本传递中的流变分析
佛山市顺德区低效工业用地空间绩效评估研究
基于互联网媒介图像信息的多尺度城市夜景意象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思路探讨——以南宁为例
绿洲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探析——以伊犁河湿岛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哲学思维下的“城中村”归宿判断: 从消亡走向重生
【规划师论坛1】精益求精:新常态下城市设计管理的应对策略
【规划师论坛2】精细化管理下武汉市控规层面城市设计转型特征和实施途径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购买《规划师》或图书
请拨打电话:0771-2438012
转载须知
由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
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两天后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