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psychoD:
我有个小伙伴,特别迷贝岛桃代、黑田润三、冢本由晴写的那本《东京制造》。成天翻来翻去的,说是很有意思的都市研究,还常常看得哈哈大笑。想请老师们指教一下,《东京制造》好在哪里?又好笑在哪里呢?
方晓风:提问者不知是否看过这本《东京制造》?如没看过,我建议还是先自己把书看看,自然就可判断。当然,好不好与好不好笑是两件不同的事。好笑与否这事看各人笑点,有人笑点高,有人笑点低。就像挠痒痒,有人一点不怕,有人稍微一挠就反应强烈。《东京制造》的笑点就我个人感受是比较独特的,独特在于日本人无所不用其极的空间利用方式,有些确实脑洞较大。
如果提问者看过书,还有此问,那基本上就是提问者已有自己判断,并且这个判断是认为书既看不出有多好也不好笑。那么提问的真正目的显然不是求知,而是寻找确认。这种心理就很不好玩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完全可以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大家也有一个真正可讨论的点,能交流起来。
魏皓严:我手里的《东京制造》是一个叫李佳颖的小盆友几年前给我的,现在还常常翻看。孩儿们问怎么画表现图的时候,我也常会文不对题地让他们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教科书里看不到的、十分鬼马的建筑及其使用方式,真的很可笑,觉得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怎么就那么有趣呢?
刘涤宇:记录东京有趣的非正常空间角落。看不出好在哪里,就别看这本,看你觉得好的书吧。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独特方向。
王孟永:好就好在用考现学或路上观察学对城市中最不可见、最卑微、最简单直白的建筑做了分析研究。 但不觉得哪里好笑。
徐苗:豆瓣上很多评论哈,是不是可以先刷刷?
魏皓严:在《东京制造》的外包封皮上有这么一段话:本书采用导览的形式。无轴线、都市界线暧昧的东京,是没被导航系统组织过的巨大迷宫。而导览不需要结论,即没有明确的开始、也没有终点。这种形式最适合经常重复建设与破坏的东京。
比如这个案例就很有趣。直接利用高架的市政基础设施下面的空间建成了长度为300米,3层楼高的电器商店一条街,可以沿着这条街从地铁秋叶原站西口步行到神田。
还有这个案例,与上一个异曲同工,都市高速公路下面直接就是长度为500米的两层百货公司。
从这两个案例至少可以联想到这么10点:
1.通常沦为特兰西克所说的“失落空间”的、高架市政道路(如铁路、车行快速路)下面的城市空间被积极地使用起来了。
2.“失落空间”成为了盈利的商业空间,人气还很旺。
3.铁路与高速路下的空间并不安静,但是电器商店与百货公司似乎也不需要太安静,二者倒是蛮匹配的。
4.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居然可以和商业用地杂交——这点在我国城市规划师眼里是难以置信的,也意味着对于城市土地利用不一定总是二维划分的、可以进行三维利用的思路。
5.如果高速路与铁路需要维修了,情况会怎么样呢?下面的商店需要暂时歇业吗?
6.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基础设施建筑”的可行性?而且这种基础设施建筑还不是地铁站呀、火车站呀、长途汽车站呀那样的常规型基础设施建筑。
7.在未来,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师/铁路工程设计师会与商业建筑设计师合体吗?
8.在未来,铁道部/交通部也会进行商业地产或者其它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多样性开发吗?
9.在未来,城市里会出现专门的、可称之为“高架路下地产开发公司”这样的财团或者“三维空间规划局”这样的机构吗?
10.当代城市的空间品质不如古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形态方面的原因是:与机动化互为表里的市政基础设施的穿插纵横对致密精细的古老城市空间的肢解——《东京制造》里看似粗制滥造的样本或许暗藏了对症下药的良方。
这是城市里通常的高架路下的场景。如果把路下面建成高架的乒乓球训练带或者台球训练带,可以培养出多少个马龙和丁俊晖呀。 或者建成攀岩训练场,周边的居民都能练得身轻如燕,多好。
毛华松:刚读完王贵祥老师在《建筑师》发表的有关建筑史研究方面的文章。感觉《东京制造》(我没读过)有点类似于先生说的兰克史学研究方法,一事一例;也类似于日本“非常建筑”的研究。
魏皓严: “一事一例”有意思。我个人很喜欢做案例研究,而且我不认为将大堆案例进行贴标签或者分类是个什么好办法。
张亚津:
这是上海徐汇滨江二层步道下面的改造。《东京制造》里对这类建筑的评述是“憨直”地忠于空间环境与功能需求。“憨直”用得不免太萌化,但是传达出两个问题,一是空间环境和功能需求是否适合共生;二是,在这两个要素之外,是否存在需要同时兼顾美学、尺度、界面的需求。这两个问题在基础设施混合使用上反映最为明显。
经济、适用、美观一直是朴实的三原则,而其排序总是意味深长。建筑师的位置天然就有协调三者的责任,欧洲建筑师没机会做东西,逮着个小玩意儿就不惜下心血工本,对比之下《东京制造》里有些案例确实是“憨直”地忠实于功能需求:高速路下的住宅、挖掘机工地上面的职工宿舍、贴着高速路几百米长的超级仓库、高速铁路月台屋顶兼作阳台的住宅楼, 这些案例是一个超速发展阶段的产物吗?我不了解日本。当然也有一些很有趣的:利用坡差让高尔夫球滚回来的练习场、泛区里的高脚水景酒店。简单归类是不好,不过环境与功能本质相宜在规划师的眼里总是个前提。
东京制造对我来讲大约就是这么一本书,对一个大都市环境的奇幻设计,没有控制绿带、没有噪音间距、没有消防疏散间距、没有路权管理障碍。简而言之,无规划局,无政府主义,这就相当相当有趣了。
王纪武:没看过。我觉得“城市观察”的有趣性在于观察城市中的人和鲜活的市民活动。有时候,容易熟视无睹。
魏皓严:回到“好笑”这件事情,这与读者/作者的个人气质有关,也就是作品的趣味、笑点是否与读者匹配/激起共鸣。我自己就觉得《东京制造》很好笑(当然我的笑点也是久经鄙视而矢志不移地低),真的真的很好笑。不过呢,好笑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极度无趣或者很没品造成的好笑(这是蔑视的笑),另外一种是很无厘头很鬼马并因而不同凡响造成的好笑(这是开心、会心甚至欣赏的笑)——《东京制造》明显属于后一种。
另外,这是一本值得尊敬的书,哪怕仅仅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工作量和智慧量——当一伙人把一件看似无厘头的事情做到这个份上,对它低眉是人之常情。
(责任编辑:马静玥)
留言即可提问
摁上3秒,城门开启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nofficeq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