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更多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作 者:
陈卫龙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规所规划师
范红轮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规所所长
摘 要: 转型时期,机场外迁与再开发已是国内许多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和重大事件,国内许多城市已相继开展机场外迁工作,并进行旧机场再开发实践。机场外迁相关的研究多数聚焦在用地再开发层面,缺乏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对机场外迁进行研究。分析了机场外迁带来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提升机场地区建成环境品质的机会,指出了机场外迁引发的单中心城市问题加剧和“产业空心化”问题。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借鉴国内外旧机场再开发经验,总结了旧机场的再开发在落实全市战略、规划策略、项目开发模式和长期谋划与研究等方面的经验。结合具体实践,以厦门高崎机场外迁为例,尝试以基于机场外迁的湖里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阐述从宏观战略应变到微观用地再开发的规划思路,为即将开展机场外迁及再开发工作的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机场外迁;湖里区;战略规划;空间结构调整;再开发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超高速发展,城市得到快速拓展,过去远离市区的机场快速被城市建设包围,并占据着城市核心地段,限制城市建设发展。由于位于市区内,机场周边人口密集,机场噪音常干扰周边居民生活,甚至有些机场因为周边建筑的影响,导致飞行难度巨大。与此同时,空港客货运输需求日益增长,许多城市空港流量已饱和,亟需建设第二条跑道,但周边已无可建设空间。市区机场的存在既影响到城市结构和布局的建设发展,也不利于机场本身的业务操作(徐毅松,2005),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转型时期,机场外迁与再开发已是国内许多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和重大事件,国内许多城市已相继开展机场外迁工作,并进行旧机场再开发实践。然而,当前旧机场再开发的实践案例多,理论研究较少。一些学者从旧机场再开发相关实践案例、旧机场与外围片区如何缝合等角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经验借鉴与对策(李晓宇张路,2014;钱芳,刘代云,2015)。机场外迁相关的研究多数聚焦在用地再开发层面,缺乏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对机场外迁进行研究。厦门市湖里区正面临着高崎机场外迁的问题,尝试以基于机场外迁的湖里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图1),阐述从宏观战略应变到微观用地再开发的规划思路,为即将开展机场外迁及再开发工作的城市提供借鉴。
图1 厦门高崎机场区位图
2机场外迁引发的契机与问题
2.1契机
2.1.1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看,机场外迁是城市调整全市空间结构的大好时机。机场外迁不仅减少了中心城区压力,而且通过城市外围地区如新机场片区的建设,和旧机场片区的再开发,可助力大城市改变“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大城市形成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解决“大城市病”问题。
“大城市病”通过单中心的“外溢-回波”效应集中体现在中心城区上,其表象为“城市三高”,即人口密度高、开发强度高和交通密度高。因而在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中,中心城区的转型十分重要。而机场外迁将推动中心城区转型。通过机场外迁,可释放出大量城市“增量”用地,由此带来的城区转型契机并不能只是简单的概括为机场地区周边品质的提升,而是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第一,调整城区空间,使城区空间结构更加完整和连贯。第二,弥补城区公建配套短板,提升城区整体服务水平。第三,推动城区产业转型升级,吸引人才入驻。
2.1.2提升机场地区建成环境品质
市区内机场周边往往形成与市区形象不相符的城市空间特征,机场周边物流仓储、工厂、批发市场和居住用地混杂交织,城市道路系统被机场分割,周边道路联系不畅,存在许多丁字路和断头路,以至于机场周边地区的建成环境品质较差。而通过机场再开发,可以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改变用地混杂格局,提升机场地区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开放空间,如公园绿地和广场等空间。同时,通过机场再开发,可“缝合织补”被机场割裂的城市道路系统,改善机场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最终,通过高品质城市空间建设吸引高端企业入驻,引导人口构成变化,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产业发展导向(徐毅松,2005),助力中心城区转型。
2.2机场外迁引发的问题
2.2.1单中心城市问题加剧
机场搬迁后可释放出大量的城市用地,这些用地是城市政府的“存款”,城市政府可通过土地出让与开发快速收回新机场的建设成本。但如果城市政府只是看到了经济效益,简单的将旧机场进行高强度的填充式开发,而未看到机场外迁与再开发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意义,将会使单中心城市问题加剧。因为机场外迁后,航空限高的“紧箍咒”瞬间破除,快速式、大规模、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将对市区的交通、市政等承载产生极大压力,非但不能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反而加剧“大城市病”症状。
2.2.2机场外迁引起“产业空心化”问题
机场周边容易形成依赖航空运输的产业集聚,而机场外迁极易对这类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高崎机场外迁对湖里区制造业的影响。湖里区几家关键高科技龙头企业生产运营的基础是临近高崎机场。机场外迁后,这些“轻资产”的高科技企业运营“生态链”的关键环节将受到影响,存在外迁趋势。以上高科技制造企业工业产值占据着湖里区二产产值的一半以上,包括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和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一旦外迁,将对湖里区产业结构造成巨大冲击,使得湖里区工业基础发生巨大变化。
3国内外旧机场再开发案例的借鉴
3.1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实现城市与机场的双赢
纵观国内外城市机场外迁与再开发的成功案例,无一不是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去考虑,利用机场外迁与再开发,进而承担起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部分责任,这些城市都认识到了机场外迁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意义。例如广州白云机场外迁后为广州发展战略中八字方针中的“北优”提供了空间载体;南京大校场机场建设成为商务商业居住区和产业发展区,成为南京的城市副中心(李晓宇,张路,2014);香港启德机场从香港全市体育设施层面出发,分析发现香港现有的体育设施有限并趋于老化,达不到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的要求,因此建造一所大型的综合性体育场地刻不容缓(陈孟东,2015),而启德机场外迁正好可为建设高标准体育场馆提供空间条件。可见,机场外迁和再开发不仅满足了机场的建设需求和消除了飞行安全隐患,而且还可以落实城市发展战略意图,实现了城市建设提质增效与机场发展的双赢局面。
3.2共同的规划策略
多数城市机场再开发层面的规划策略提出需要协调机场与周边的关系,包括功能布局、道路交通、景观视线和生态环境等。例如在交通上,做好旧机场与周边道路的衔接,利用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站点进行TOD开发,通过快速路建设,强化与城市重要片区的联系。在生态环境研究上,香港启德机场周边的启德明渠,由于污染物的堆积,水质恶化十分严重,根据有关测算,海床藏有约一百万立方米淤泥,相关规划研究提出在跑道开出一道长约600米切口,使得水体循环流动起来,并利用相关生物污水处理技术,从而改善水质。因此,为了便于协调机场用地与周边的关系,国内外许多旧机场再开发的规划范围都超出机场实际范围。
强调旧机场景观改造利用和机场建筑的再利用,从而延续航空文化。在建设实践中,一般会将旧机场的跑道和塔楼保留下来,并作为再开发地区的公共开敞空间,如建成带状公园,作为片区开发的绿化景观核心。另外,对于机场的候机厅以及附属建筑,一般会通过功能置换的方式,将候机厅改造成商业或者文化演艺设施等,保护和利用机场相关建筑,并传达该片区过去的历史记忆。
3.3各具特色的项目开发模式
纵观国内外旧机场再开发的案例,其再开发模式可以总结为以社区为主导、商务区为主导和综合开发等三种模式。
一是以上海江湾机场地区的新江湾城开发为代表的社区为主导的开发模式。上海江湾机场位于杨浦区北面,其南侧为上海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机场在1994年便已关闭,关闭后周边地区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使得该地区的植被逐渐茂盛,洼地积水成塘,且具有鸟类和动物的足迹。上海杨浦区具有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知名高校,具有知识创新型城区特征,因此在2000年初,将上海新江湾城的规划定位为以中、高档住宅为主的知识型、生态型大型花园城区,引入上海复旦大学在此建设新校区,保护和利用好具有自然野趣的生态要素,形成大学校区、知识产业片区和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的花园型生态社区。纽约奥斯陆机场地区和丹佛泰普尔顿国际机场地区开发模式也属于此类型。
二是以武汉王家墩机场为代表的商务区为主导的开发模式。王家墩机场紧邻城市二环线,处于处于长江西侧汉口城区的中心地带,周边有汉口火车站、武汉市政府和武汉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功能要素,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通过建设王家墩中央商务区(武汉CBD),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强化武汉的中心城市地位,并解决武汉城市中心功能空心化问题,即中心区住宅用地及居住人口数值不断增大(刘奇志,于一丁,2006))。其规划定位为:发挥武汉“聚集”和“辐射”的区域优势,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和个性化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李晓宇,张路,2014)可见商务区主导的开发模式需要特别慎重,应从区域服务角度和所处城市区域研判。
三是以香港启德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为代表的综合开发模式。香港启德机场位于香港市区内,九龙半岛南岸,是香港历史最为庞大的再开发项目之一。在规划初期,提出了填海造地的设想,后来为了保护港湾优美岸线而放弃,规划以“绿色、体育、魅力”为主要理念,将其开发为具有休闲娱乐、商业购物、体育和居住等复合功能区,具体包括兴建大型体育场馆、都会公园、邮轮码头及旅游中心等大型项目(李晓宇,张路,2014)。如果说香港启德机场再开发是中心城区的功能复合,那么广州白云机场是城市外围地区的综合开发模式的代表,也可称为城市“新城型”的综合开发模式。
3.4较长时间的精心谋划和前期研究
机场搬迁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城市政府一般都很慎重的进行研究和讨论,并做一系列相关专题研究报告,同时针对机场搬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如香港启德机场搬迁前后,香港政府便对机场周边地区的发展进行多次论证会和发布多项研究报告,并在2004年,香港政府成立共建维港委员会,下设“东南九龙发展计划检讨小组”成为启德地区规划与建设的统筹机构(李晓宇,张路,2014)。再如,武汉王家墩机场的搬迁过程,从1980年代起,在人大代表提案有要求考虑将机场外迁,在1990年代,在总体规划修编中,正式提出搬迁机场,建设面向华中地区的金融、博览中心的设想,并获国务院批准(刘奇志,于一丁,2006)。随后从1997年至2004年,武汉便开展了一系列机场搬迁工作及用地再开发的规划研究。
4基于机场搬迁影响下的厦门市湖里区空间战略实践
4.1背景与特点
近些年,厦门本岛“过密”发展,开发已近饱和状态,由此提出城市建设跳出本岛,重点向岛外发展,推动城市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的目标。而在岛外拓展中,由于岛内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岛外拓展对岛内产生“外溢-回波”式冲击效应,致使厦门本岛不堪重负。因此,厦门市提出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图2),以此来破解厦门市单中心“城市病”问题。
图2 厦门市城市空间结构图
目前,厦门翔安新机场已在建设,高崎机场搬迁已是箭在弦上(图3),该机场位于厦门本岛湖里区北端,本岛地区属于厦门市的中心城区,机场搬迁可为厦门本岛腾出大量用地,共约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这些土地开发价值高。厦门市如果只看到高崎机场外迁将会大大缓解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而没有抓住高崎机场搬迁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机会,只是通过旧机场的填充式建设来快速回收新机场的建设资金,那么机场高强度的再开发将产生比机场外迁所减少的压力值更大的冲击波,将加剧厦门市单中心“城市病”问题,使得本岛不堪重负。因此,本文从湖里区空间战略规划角度去思考,湖里区如何借助机场外迁推动湖里区转型,并进行机场再开发,从而负担起调整厦门市城市空间结构的若干责任。
图3 厦门高崎机场外迁示意图
4.2战略层面的应对措施
4.2.1空间调整和提升
机场搬迁后,规划形成较为完整的湖里区空间结构(图4),并对湖里区的空间进行调整,具体体现在优化城区生态格局、完善路网体系、调整岸线功能和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
图4 湖里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通过研究城区生态格局(图5),提出湖里区可在城区内部,通过十字绿廊水廊串起“八山两水”,建设南北贯通的生态廊道,依托五缘湾片区的开发,重点打造十字交叉金山生态节点。着力实施“五边”(山边、水边、路边、桥隧边和界边)绿化改造和景观提升。依托“八山两水”为基底,利用城市主干道两侧绿化与分散绿斑,织绿成网,打造局部景观节点。机场片区规划垂直岸线绿带与现状城市干道绿带连接,同时在机场用地内控制预留几处较大绿地开放空间。
图5 湖里区绿地系统规划
在路网体系上,依托全市“两环八射”快速路网结构中的“两环”穿越湖里,分别是“第二东通道——枋钟路——兴湖路——第二西通道”以及“翔安隧道——仙岳路——海沧大桥”。以此为基础,完善湖里区道路路网体系,形成“一环四横七纵”的道路骨干系统(图6)。通过规划建设环岛路、金尚路和云顶北路往北延伸段,缝合机场周边的道路骨干系统,使机场融入到城市道路框架中。
图6 湖里区骨架路网规划图
高崎机场外迁后,可对城区岸线功能进行调整。目前,湖里区岸线除五缘湾后,多数以工业生产岸线为主,湖里区的岸线建设一直滞后于思明区,厦门优美的环岛路也全部位于思明区境内。在高崎机场外迁后,湖里区可对沿岸功能进行调整,择机建设湖里环岛路,打造新的滨海岸线景观,将生产岸线转变成生活和生态岸线,与思明区一起构筑起厦门本岛的环形绿色项链。
在公共设施上,湖里区跟思明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文化设施、体育设施、教育设施和医疗设施等公共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需要进行补充完善,通过高崎机场搬迁可为公共设施提供空间载体。
4.2.2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大卫·哈维的资本三次循环理论,未来创新将是产业资本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特征是大城市中心区以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经济比例的不断上升(徐毅松,2005),科技研发型制造业的比例不断上升。因此,厦门本岛未来将吸引大量新兴金融、商务服务、公司总部、旅游业、科技研发型制造业(研发在岛内,生产在岛外)、文化创意产业等创新型产业的集聚和发展。通过产业提升,吸引高科技、创新性人才,促进本岛功能提升。因此,为了应对机场搬迁可能带来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提出湖里区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为优化先进制造业和强化现代服务业,防止龙头企业外迁对湖里区产生“釜底抽薪”式的经济打击,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湖里区未来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在优化先进制造业方面,湖里区的先进制造企业正处于科技密集型转向科技创新研发型的关键阶段,首先,应巩固现状三大优势产业,包括信息光电园的平板显示、计算机及通讯设备制造以及航空工业园的航空维修等三大先进制造业。其次,完善先进制造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服务型制造延伸,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实现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提高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服务化水平。再者,中国已经进入到城市化2.0阶段,其特点是企业跟着人才走(赵燕菁,2017),相比拥有腾讯、华为、中兴等国际化大公司的深圳南山新区,其常住人口与湖里区相当,约100万人,但是其高端人才占比大,有5万名高科技人才,其中2000名为博士,湖里区相形见绌,高端科研人才占比少,因此,应伸展湖里区的工业制造基因,引进高端科研人才,并发展教育培训,积极帮助外来人口进行专业技术提升,打造面向先进制造的人才水库,吸引先进制造企业(图7),可借鉴新加坡纬一科技园规划建设经验,建设高端科技创新产业园,其次可保留部分航空跑道,长度约1公里左右,依托航空文化,打造通用航空产业园。通过巩固现状三大优势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条和高端科研人才的集聚,降低制造企业外迁的冲击。
在强化现代服务业方面,顺应国内外大城市中心城区普遍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规划提出湖里区应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湖里区与思明区同为厦门市中心城区,2014年,湖里区的第三产业产值为411亿元,占区总产值的54.5%,思明区为823.8亿元,占区总产值的84.1%。湖里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与思明区存在较大差距,提升空间较大,可将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新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新兴金融业、创意创新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空间上,第一,应着力打造六大新经济区,包括自贸区、厦门邮轮城、火炬高新区、机场片区新兴产业园区、厦门金融街和湖里创新园;第二,突出“公交(轨道+常规公交)+慢行”的出行导向,重视轨道建设对现状商圈格局的影响,依托轨道站点及BRT站点规划设置商圈,完善现状商圈格局。
图7 湖里区外来人口重构路径示意图
4.2.3人口容量控制
高密度一直是“城市胜利”说所主张的城市生活,它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而且还能刺激创新。(2011,爱德华?格莱泽)长期以来,关于湖里区人口密度是否过高的问题一直争执不下,是控制疏解还是鼓励增长?这直接影响到机场外迁后用地所要容纳的总人口。2015年,湖里区的城市人口密度约为1.5万人/平方公里,那么在轨道建设来临时代,湖里区未来开发应达到北上广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吗?殊不知,与这些大城市不同的是,第一,厦门中心城区是一座岛屿城区,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等承载系统需要岛外支持,跨海建设成本巨大,并且岛内现状交通拥堵已十分严重,市政承载已达饱和状态。去年莫兰蒂台风更是使得岛内出现大面积停水停电,考验着本岛基础设施的防灾能力。第二,厦门岛内外发展差异较大,职住严重不平衡,未来轨道一旦建成,本岛优质的资源与设施,将吸引更多人口流向本岛,而且来厦游客绝大多数在本岛游玩,游客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可以发现,厦门中心城区功能和旅游功能的叠加,早已使本岛不堪重负。因此,本岛人口密度已到“天花板”,不宜再继续增加,机场搬迁后用地再开发强度应十分慎重。
在本岛发展空间容量问题上,厦门市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从承载力角度分析了本岛的合理控制规模。特别是在2013年底,厦门开展的《厦门城市远景发展战略研究》,通过远景就业岗位空间布局、城市交通需求特征、城市用地规模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与水资源资源承载量,提出至2030年厦门岛规划人口宜引导和控制在200万左右,2017年本岛人口已经是200万,即从现在至2030年,通过相关引导和控制措施,厦门岛的人口应处于“零增长”状态。而在《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也进一步明确厦门本岛的常住人口为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10平方公里。在湖里区和思明区的分区战略进一步细化,规划明确锁定人口规模100万总量不突破。
2015年湖里区的现状总人口为100万,外来人口约70万人,其中有近60万人租住在54个城中村中,随着湖里区工业逐步向岛外转移,这将对湖里区现状人口结构产生巨大冲击,许多外来人口在即将搬迁岛外的工厂上班,租住在城中村中,为了保住工作岗位,他们将随工厂企业外迁岛外,生活将产生巨大变化,政府应循序渐进式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村庄改造,解决外来人口搬迁岛外的相关配套问题,如住房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因此,湖里区的工业外迁和城中村改造可为机场再开发腾出相应的人口规模,规划提出了湖里区人口规模不突破100万人情况下的各阶段人口分布情况(图8)。
图8 湖里区人口规模分阶段分布控制图
4.3用地再开发策略
结合国内外旧机场再开发经验,高崎机场形成以下再开发的规划策略。第一,高崎机场用地再开发应采用多种功能复合的综合开发模式,一方面可为湖里区产业转型提供空间载体,另一方面可提升本岛中心城区功能和旅游服务能力,应尽量避免如花园社区和商务区为主导的单一功能开发。第二,控制机场及周边用地的开发节奏,特别是要对规划的轨道站点周边的用地进行控制,为将来TOD开发预留开发用地。对机场尽快开展城市设计研究,对公共空间体系进行梳理,并与机场周边开敞空间进行衔接,形成结构性控制格局。第三,机场用地再开发应避免填海,保护优美的滨海生态岸线和周边离岛,特别是要保留机场东部的离岛。打造生态景观核心,创造与五缘湾、筼筜湖公园类似的发展绿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绿色生态网络。第四,重视交通与外围路网的衔接,完善城市路网肌理。由于高崎机场的跑道与外围路网平行,可考虑利用机场跑道作为城市道路的主要骨架系统。强化公共交通,形成以轨道交通为出行导向的高效进出方式。重视地下综合空间体系的开发,将地铁空间、地下商业设施、地下停车设施与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间贯通起来,集约利用土地。第五,延续航空文化,对机场塔台、停车坪和候机楼等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如将T4航站楼改造成文化表演艺术中心、机场塔台改造成咖啡厅等。
5小结
机场外迁与再开发是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规划师的任务在于把短期的事件整合进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框架中”(吴志强,2008),通过物质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基于厦门高崎机场外迁的湖里区空间战略实践,规避了厦门机场外迁引发的“单中心”城市问题加剧和“产业空心化”等问题,落实了城市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为我国即将进行机场外迁的城市提供借鉴。机场外迁与再开发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本文难以窥见具体实施的全部问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
(湖里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组成为范红轮、陈卫龙、刘旸、熊玲玲、曾如婷、邱松林、贺佐斌,感谢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谢英挺副院长、厦门大学洪世健老师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孟东.香港旧启德国际机场新规划及再开发[J].北京规划建设2007(4):122-125.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3、爱德华·格莱泽著,刘润泉译.城市的胜利[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
4、李晓宇,张路. 机场搬迁引发的城市更新案例研究[J]. 2014城市发展研究21卷增刊2:1-8.
5、李晓江,杨保军. 战略规划[J]. 城市规划2007(1):44-56.
6、刘奇志.于一丁.程明华.旧机场用地再开发的规划前期研究探析:以武汉王家墩机场为例[J].城市规划2006(11):89-92.
7、钱芳.刘代云.潘魁晓.机场搬迁引发的城市更新中的“缝合”对策[J].城市观察2015(5):115-123
8、吴志强.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6):16-19.
9、徐毅松.王颖禾.范宇.城市再生视野下的规划实践:以新江湾城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5(4)
10、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市湖里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R].2016
11、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控制本岛开发强度、提升环境品质的规划研究及政策草案(成果稿)[R].2015
12、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R].2015
13、袁奇峰. 从规划研究到城市研究:一个广州城市规划师的立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4、赵燕菁.边缘地区城市化模式[J].规划中国.2017.5
15、赵燕菁. 大棋局:厦门空间战略的区域视角[J]. 城市规划学刊2012(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