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22辑:栖水筑成——滨水地区规划创作与实践
一、前言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汉设潭中县始,均为历代郡府所在地,素有“桂中商埠”之美誉。从柳州抱城而过的柳江,河道弯曲、绵延百里,伴随柳州度过了漫长的发展岁月。历代文人诗客对柳江两岸山水赞誉有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曾做诗赞柳江“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在城市2000多年的进程中,城市的空间扩展依托柳江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跨江飞跃。而每次跨江都给城市沿岸留下诸多景观、市政和交通的空白。柳江及其两岸还没有真正成为城市景观和生活的载体。
近年来,柳江作为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社会认同度不断扩大,加之城市结构变迁中逐渐暴露的一些不和谐因素,要求城市发展突破江河的自然束缚,尝试一个全方位的缝合。
二、“双壶四彩”的概念构想
当城市河流的功能从最初的生产、生活水源放大到今日的多维活动载体之后,河流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柳江也成为柳州城市生活中关键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要素。
为体现柳江景观的特质,避免空洞乏味、且游离于时间与空间之外的“千河一面”现象的出现,设计师需要从探究城市文化的片断与要素出发,通过解构、重组,利用河流去传承城市原形与文脉,建立起全新的、积极的城河关系。
1.双壶之城——基于认知图解和生态效应的城市意向再塑
中国古典城市惯于使用“取物比类”的手法,利用某种具象形态反映城市特征。这些图形往往成为最初的城市认知图解。由于时间的关系,该类图形对于当地居民而言通常具有极强的地域归属暗示,是城市文脉与城市意向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
千百年前,柳州古城以独特的山水架构造就了“壶城”这一特殊的城市认知图形。而今,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早已跨越了历史上的柳州古城的覆盖范围。单一的壶城无论在城市的功能扩展方面,还是在城市的生态治理方面都已远远不能满足柳州的发展需要。
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到底是改变传统的壶城符号为城市发展让步,还是对壶城做出新时代的不同诠释呢?显然大家不愿选择前者,去人为地造成城市认知与意向的断裂。但是选择后者又该如何去做成为困扰设计组的一大难题。此时,柳州古城下游的三门江森林公园那与壶城相似的岸线形态与其功能定位给了我们新的灵感与启迪。设计组大胆提出壶城复制与功能重组的概念,希望在保留原有城壶核心功能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型城市新壶的营造,在柳江流域塑造两壶互补、两壶制衡的平衡发展观。
两壶格局的出现将使柳州城市形成自我净化的正生态格局。红壶(古城部分)两岸将承担主城生产生活取排水、文化生活休闲、景观塑造、保护城区等功能;而绿壶(森林公园)两岸则更多的承担起城市生态缓释和景观的功能。新形成的绿色休闲生态壶将与老城区的红色人文生态壶交相辉映,成为美丽柳江的两个支点。
2.四彩之江——城市文化基因重组
柳州是一座多元文化的城市,其中既有以柳宗元为代表的传统历史文化,又有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诸多的文化基因共同组成了柳州独有的地域文化体系,然而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光芒正渐渐暗淡。因此,如何挖掘深植于两岸景观中的城市文化基因,创造属于柳州的主题文化之江就成为本次规划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设计师依托城市沿江拓展的状态,将历史文化、柳氏文化、民族文化等基因与滨江用地、城市肌理及自然地貌相结合,通过尊古、显柳、歌江的方式赋予文化以实体外形,在不同的流域区段,突出各自特色,强化主题色彩。
在红绿双壶的基础上,规划形成的“棕、红、绿、蓝”四彩区段分别对应传统工业景观、城市人文景观、自然山水景观、现代工业景观等四种内容,将为整个沿江景观带来四种不同的标识与意向。
微信扫一扫转账
想要原稿请点击识别二维码哦
打赏者可免费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