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22辑:栖水筑成——滨水地区规划创作与实践
一、从“三河一湾”中走来——金堂毗河新区开发背景
金堂县位于成都市东北部,千里沱江上游的三河汇流地区。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素有“天府蜀都,金玉满堂”之美誉。金堂山水以其清幽绮丽,闻名蜀中。
金堂县城内水系发达,毗河、中河、北河,并在此汇集,形成沱江源头,由此称之为沱江“第一镇”。三条河道构成了县城独具一格的自然水系环境。在城市发展历程中,三条河流成为不同时期城市生长的依托。
二、历史的机遇,战略性转折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成都都市圈内的金堂县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项重大项目的全面建设,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为金堂县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方向的选择。
毗河作为穿越金堂县城的一条重要河流,其沿河两岸,尤其是南岸尚未开发区域的城市建设对于金堂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发毗河新区既是历史给予的一次重要机遇,也是金堂在成渝经济圈中战略地位转变的突破口。
三、凤凰展翅——“三河一湾”的城市空间特色
1.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金堂地处成都平原北河、中河、毗河三河交汇沱江之处,由自然地貌构成三河一湾指状发展的城市结构。
现状建成区主要集在中河两岸。根据近20余年的城市发展判断,主要以中河为发展轴,向南较少跨越毗河,向北较少跨越北河。北河和毗河的作用基本是生态屏障和城区边界。因此,历史上的金堂是由河道两边的城市,到河道与城市相交替的空间结构发展演进的。
每片区在平行于河流的方向有一根发展主轴,形成“河道+居住+商业+居住+河道”的空间模式。而各片区共同形成孔雀开屏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2.原有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
三河一湾将城区划分为四片,每片基本上沿片区主轴线性发展,空间上形成“汉堡包”式的夹层型发展模式。使交通流、物资流、市政设施、城市安全通道等生命线系统过分依赖各片区主要道路,发展主轴压力较大。
线性空间发展使得城市级中心不够明确,不利于发挥产业积聚效应。
(2)对策
加强平行于河道方向的次一级道路联系,减轻主要道路压力。强化节点空间的集聚性。
3.“三河一湾”的空间特色定位
本设计将北河定位为生态屏障型河流。北河、中河上游部分为生态控制区;三河汇流处为建设调整区;毗河南岸为新型高尚城市社区及铁路周边的为生态工业园区。
(1)城市水系架构
北河:市区北部生态屏障,城市发展的阶段性门槛。
中河:城市历来发展的依托,老城厢位于中河与沱江的河湾处。
毗河:城市南部生态屏障,城市发展的阶段性门槛,近期城市向南跨河发展的主要依托。
一湾:北河、中河、毗河三河交汇的湾,是金堂历史上城区中心所在地,传统商业文化中心,积聚人气的场所。
(2)城市吸引点分布
①城市范围的“三大活力圈”:
老城厢——原有传统商业文化中心;
现状行政中心——城市行政办公中心;
新区中心——新区综合中心,城市范围的商业休闲服务中心。
②毗河南岸的“三大活力空间节点”:
沱源大道桥头作为新区的门户;
新区中心作为新区发展激活点;
河湾沿线作为特色商业休闲街区。
微信扫一扫转账
想要原稿请点击识别二维码哦
打赏者可免费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