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中国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城市经济、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挖山田湖、不惜牺牲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城市蔓延发展等造成了城市雾霾、城市水涝等一系列“城市生态病”现象,城市生态环境退化现象尤为突出。
如何在新时期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重构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是城乡规划转型和改革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中规院风景分院近年来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风景旅游地区发展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进行开展的技术探索,本文探讨了城市与自然融合发展的规划技术路径和方法。
一、优先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城乡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以贵安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生态格局的优先构建是加强自然保护和促进城乡发展有机协调的重要工具。贵州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该地区拥有秀美的山川名胜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富有特色,同时也大量分布着多彩的乡村田园。在贵安新区的规划实践中,风景院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喀斯特地域的风景特点,优先开展了生态与绿地的专项研究,以生态安全、风景资源、文化游憩和地质安全为重点,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作为城乡空间选择的生态基底,同时结合生态环境特性提出不同区的发展模式和生态空间利用引导,探索了城乡与自然环境有机和谐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优先分类管控风景资源环境,促进城乡建设与风景环境融合发展
以张家界市规划实践为例。湖南省张家界市是我国典型的风景旅游城市,市域分布有大量高品质风景资源,其中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了促进该地区城乡建设、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实践中,规划结合该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要素、风景资源和环境特性,探索了以综合地理单元为核心的全域生态管控模式,并基于此对城乡建设、旅游发展、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提出了规划引导。
三、优先确定城市结构性绿色空间,促进城园协同布局
以鞍山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为例。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城市绿地是城市山水自然空间的主体,优先开展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研究是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鞍山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是我国较早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态园林建设相结合的编研探索,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步开展。该规划针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矿业城市转型与生态治理、城市结构性绿地布局等方面优先开展研究,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绿地布局等提供了研究支撑,对矿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开展城市生态修复,提升城市聚居环境和特色风貌
针对城市突出的生态问题,以山体、水体、绿地等生态要素和生态空间修复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适宜的技术,系统地修复山体、水体和废弃地,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功能,提升城市自然景观风貌。
小 结
在新时期的城乡规划和建设中,科学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多学科协作,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让城市建设得更自然、更生态、更宜居、更美好,实现城市与自然相融合的中国山水城市梦想。
优先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促进城乡发展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的重要工具。
对于生态敏感地区和风景旅游区域,应优先考虑生态安全、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针对性的管控方法,探索特色化的城乡发展路径。
城乡规划建设应优先考虑城市结构性绿地和公园系统的协同布局,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图-(贵安新区生态与绿地专项研究)
市域综合地理单元生态管控图-(张家界市城乡一体化规划)
鞍山市中心城区结构性绿地布局图-(鞍山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
注:本文出自《城市规划通讯》2017年第22期“中规院专栏”.责任编辑 肇颖.
相关链接:
十里青山半入城——城市融入自然的风景园林途径与实践│实践探索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