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笔 | 叶祖达
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诚怡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
那炎热的一天
我在街头遇上了桑德斯先生
今年七月,香港气象台预测全年气温会偏高,全年平均气温有可能是香港自1884 年有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
我在一个酷热的下午,走过中环商业中心区,大汗淋漓(当然没有心情再想这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之际,却听到在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行人天桥角上, 有一位外籍老先生拿着一把萨克斯管缓慢地吹着,平板电脑播放着伴奏曲,萨克斯管的声音与伴奏曲中鼓与低音贝斯的声音和鸣。他的演奏游刃有余、丝毫不费力。我烦闷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于是停下来欣赏他的演奏。我注意到,这个行人天桥是商业中心区行人系统的一部分,连接了地铁站和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滨区,行人很多。老先生坐在他的小凳子上,他所占用的不足3 平方米的空间平常就是市政管理部门摆放杂物的一个小角落。他没有影响到任何行人,只是在低头吹着他的萨克斯管,打扮是很随意的蓝色牛仔裤和白色衬衫。他的前面摆放着一些收集了自创歌曲的专辑光盘,没有定价,旁边地上的小牌子上写着:“欢迎支持”,还有一些简单印制的名片,方便联系。
▲那炎热的一天我在街头遇上了桑德斯先生
当时, 他只有一个停下来的听众(我)。
他的萨克斯管事实上吹得十分好,绝对是专业水平。听了几首他的歌曲后,我大胆地走上前与他聊了两句。他告诉我,他的名字是桑德斯,在香港这个异乡已呆了一段不短的日子,是一位职业音乐工作者。不善交谈的他并没有推广他的光盘,也没有推广任何他的音乐工作。我离开前买了他一张光盘,保存了一张他的名片。
桑德斯先生是一个我们在不同大城市的繁华地段经常看到的街头音乐艺人。可能我们与他们的相遇只是在那路旁的几分钟,然后就会匆匆离开继续我们的行程。也许有些人还把他们的表演视为行乞行为,在给他们小费时抱着的也就是这种态度。当然街头艺人的背景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我对桑德斯先生,一个演奏水平这么高的音乐人在街头表演,产生了好奇心。回到家,仔细看看桑德斯先生的名片,上面有他的联系方式与网上的简历链接。从网上的资料看,他于2003 年从美国来到香港,他的音乐工作包括了不定时在购物中心演出,在不同的独立音乐现场作伴奏演出,或协助一些音乐制作等,都是收入不稳定的工作。
最触动我的是他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市伯克利音乐学院①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伯克利音乐学院是美国顶尖的现代音乐学院,人才辈出。学院不仅是音乐天才的摇篮,也是全世界音乐家的圣地。每年申请入读的人从全球各地而来,但学校不看正式学历或公开考试成绩,只看你面试和演奏测试结果。你可能不知道,华语音乐界内不少知名的流行音乐家原来都是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香港地区的顾嘉辉、鲍比达,台湾地区的翁清溪、张弘毅、王力宏,以及大陆的王珏、熊汝霖、诺尔曼等。还有关心韩国音乐的朋友肯定认识的著名歌手,以一曲《江南style》风靡全球的 PSY(本名朴载相)也是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当然,以音乐为事业的选择,可以成为知名的音乐家始终只是极少数人而已, 但街头艺人中的确有不少像桑德斯先生这样可以提供高素质音乐娱乐的高手。
无可置疑,很多街头音乐艺人为我们城市带来免费的音乐。在繁忙的道路上和公共空间中,在我们每人停步或走开的时空中,提供了我们随手可得的娱乐。正如一个街头艺人在一次媒体专访时指出:在城市中“我们常常要用金钱买空间。我们见朋友、去酒吧饮酒聊天……都要消费。但是在这个空间玩音乐,我们不用花任何金钱,观众的打赏也是随心的。我想这种空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十分重要”。
你愿意当一天街头音乐艺人吗?
街头音乐艺人为我们那城市建设提供的硬件带来人文的气色,更在我们那一张城市规划设计图上添加了实在的生命力。那我们的城市如何对待街头艺人?街头音乐艺人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面对的挑战真的不少。在绝大多数的城市中,街头艺人被城市管理者、警察、街铺业主,甚至部分市民看作为不受欢迎的、制造噪音的、占用我们的公共空间的,甚至是阻街行乞者。他们觉得我们城市内的广场、绿地空间、行人道等地方,不能接受不受管制的音乐演奏空间。地方城市管理部门可以随便拿出一大堆与公共空间管理有关的条例或法则,把街头音乐艺人看成公共空间的洪水猛兽来驱赶。
▲街头音乐艺人为我们城市带来人文的气色
如果你是城市规划设计师,我想问一句:你愿意当一天的街头音乐艺人吗?
你愿意带着20~25 公斤的乐器和扩音器等“随身行李”,在炎热的天气下不断转移位置,为了找一个可以安身也有一定人流的表演角落?当你安顿下来,表演开始,但围观支持你的观众并没有你期待的多,很多更好像不懂你的音乐,反应冷谈,你还可以继续坚持吗?好啦,就算人群很接受你,有不少的掌声与支持,也有互动时刻,在感觉良好时,你看到远处有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或警察出现,便要准备被驱赶(和有时不客气的语言对待),心理上会感到委屈吗?然后,你重新站起来,拉着你的“行李”,再转移位置。
街头音乐艺人对社会的贡献:
从香港的桑德斯到台北的周华健
香港中文大学在2015 年完成的全港首个街头表演者人口普查② ,从不同渠道接触街头表演者,发现街头表演者当中只有少数人是以街头卖艺作为唯一收入来源。由于没有协调空间资源,个别地区出现过多表演者集中在一起的问题,令本地街头表演生态有恶化趋势。同时,街头艺人演出次数达每周两次或以上的受访者仅占一成多。超过一半受访者将街头表演看成兴趣和娱乐。部分受访者希望以街头表演推动本地艺术文化气息和争取大众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利。以上情况反映出,与某些城市管理者对街头艺人的定位不同,街头表演的艺人主要并不是行乞者,而我们的城市并没有主动促进这类表演文化的健康发展,让城市成为具有多元艺术文化的地方。
街头音乐艺人具有多方面的积极社会功能:
(1)他们不乏高水平的音乐表演与创造者,具有促进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功能;
(2)街头音乐艺术也是孕育地方文化的土壤,让年轻的音乐人可以探索具有当地城市文化的表演形式;
(3)街头音乐可以增强城市魅力,在我们那混凝土堆砌的城市空间中添上独特人文气色;
(4)街头音乐可以促进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额外消费。
附带一提,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流行音乐歌手之一是来至香港,后来在台湾读书的周华健 。他在1984 年发行个人第一首创作单曲《谁曾说过》前,还是学生,就曾在台北市士林区的民歌西餐厅演唱。作为一个立足华语歌坛30多年的巨星,他的音乐具有原创性并受到业界与市场的广泛肯定。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于2014 年担任浙江卫视节目《中国好歌曲》导师时,在节目中揭露,他曾经是台北街头艺人执照① 001 号持有人 !
无论是香港街头的桑德斯先生,还是台北街头的周华健,他们无疑在音乐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需要受到公众和社会的支持! 那我们这些可以影响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分配的规划设计师们,到底有谁关注过街头音乐艺人?
音乐与城市规划:
规划设计图纸上的只是虚线
如果街头音乐艺人是把音乐融入我们城市空间的无名英雄,那我们的城市规划有没有关注过音乐在城市发展和人文宜居环境营造上的角色呢?
在城市规划的文本中,看不到包括推动“音乐”发展的空间规划目标,更不要提具体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手段。“音乐”这个词汇甚至不存在于传统城市规划的范畴中。法定的城市规划条例、规划编制办法与标准,甚至规划设计导则等对“ 音乐”都是默不做声的。即便在一些理念的陈述上有提到“音乐”,那在图上的表述还只是虚线而已。问题在哪里?
▲街头音乐艺人为我们城市带来高水平但是免费的音乐
英国的建筑与城市环境委员会(Commissionfor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简称CABE)早在2008 年发表的《艺术家与空间》报告②中 ,就分析了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引入创新人才的问题,指出当前要建设宜居的城市,需要给城市注入艺术和生命,要重新发挥城市空间在带动艺术想象力方面的作用。但报告也指出,目前城市规划与建设只注重硬件的投入,大量资源放在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造方面,那些影响到城市环境的专业人士,如建筑师、规划师、测量师、土木工程师等人士,往往把城市空间建设单一地看作一个“建设项目”。而只从“建设项目”的角度来看城市空间,我们无法创造出有生命文化的地方,主要的原因是,在“项目”的思维模式下,城市的硬件主宰着我们的决策,而空间设计变成设计师的图纸,图纸上面的虚线并没有想过会与后来的实实在在的文化软件(如音乐)结合。
那么有城市在尝试把音乐纳入城市发展的蓝图吗?
音乐城市:让音乐文化进入
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决策
MusicCanada( 原加拿大唱片业协会,代表唱片公司的行业协会)与国际唱片业联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Industry,代表国际唱片业协会)在2015年发表了《音乐城市构建》③报告 ,首先提出将音乐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动力的“音乐城市” 概念和构建音乐城市的路径图。《音乐城市构建》报告提出音乐城市的五个基本要素:
(1)艺术家和音乐家;
(2)音乐表演现场活动;
(3)公共空间和场所;
(4)市民参与和观众;
(5)音乐经济的价值链,如唱片公司和其他音乐相关业务等。
其中强调,城市建设用地与公共空间是音乐离不开的载体,音乐表演和空间与场所是多方面的,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活动需要,如学习、排练、录音、推广、表演;音乐场馆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室内和室外的、各种尺寸的空间(当然包括桑德斯先生在香港中环商业中心区行人道旁的3 平方米),目的是要满足每一位音乐艺术家在他们职业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并把这些空间融入市民文化、娱乐、休闲的领域。
▲他们在我们停步或走开的时空中提供了我们随手可得的娱乐
实际上,推动把音乐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早已在国际上展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Creative Cities Network)致力于促进将创意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因素的城市之间的合作。目前,该网络由116 个城市参与,它们共同肩负着同一使命:使创意和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涵盖手工艺与民间艺术、设计、电影、美食、文学、媒体艺术和音乐七个领域,并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创意城市网络的相关标准(把“音乐”正式列为城市发展建设主题),把六个城市选定为“音乐城市”④。
我觉得音乐城市的理念可以再进一步延伸为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体验。它是一个把人文、情感、语言、空间、身份等社会元素连接在一起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充满生命力,打破行政边界,推动社会发展,贯穿人类历史。而城市空间就是这个生态系统的载体。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需要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的专业与规划工作可以为一个城市的音乐文化和经济发展做什么?我们需要再思考:城市空间规划不是为“建设项目”服务,更不可以以为空间就是规划的目的,而忘记了空间只是载体和手段,目的是推动人文社会多方面内涵的体验和发展,其中当然包括音乐。音乐作为人文和经济的发展方式如何可以受益于城市规划设计?
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通过了解音乐产业、音乐工作者,而知音乐爱好者的诉求,寻找答案。其中可以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通过建设用地资源的分配,推动城市音乐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如何有效地支持音乐人才发展和成长。
●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理念和手段上,重新评核公共空间如何可以主动推动音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条例对利用公共空间作为表演场地的规定如何从“管制”转化到“推动”?
●考虑音乐产业不同阶段的活动需要,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室内和室外的、各种尺寸的空间的要求,审视建筑条例对音乐表演空间和行业运营的限制和规定是否合理。
让我们从街头音乐艺人的角度看我们城市空间,重新考虑“音乐城市” 的概念如何可以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管理决策过程中实施!城市规划设计师:你愿意当一天街头音乐艺人吗!
注释
① 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是一座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独立音乐学院,建校于1945 年。该校约有5000 多名学生,是全世界规模最
大的独立现代音乐学院,以美国流行音乐与爵士乐闻名,并有资格颁发学位。2015 年12 月,伯克利音乐学院与波士顿音乐学院合并,并校后简称为“伯克利”,全称为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
② 全港首个街头表演者人口普查. 香港中文大学, 2015-12-17. 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2153
③ 1994 年 4 月,台北市正式通过实施办法,规定取得活动许可证的街头艺人,可以在相关法令规定的范围内,在市区公共空间从事艺文活动。申请街头艺人执照要通过实地表演评核。其他有类似的执照制度的城市还包括:上海、伦敦、悉尼等。
④ Artists and Places. CABE, 2008. http://www.designcouncil.org.uk/
resources/report/artists-places
本文刊载于《》杂志
2017年 第 2 期
相关阅读 |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