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22辑:栖水筑成——滨水地区规划创作与实践
岛屿开发已成为我国近期滨水地区建设的热点之一。由于过去跨河交通不十分发达,岛屿往往成为杂草丛生的闲置用地或仅有少量建设的孤岛。而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岛屿和城市之间便捷交通的建立成为可能,为岛屿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在其他滨水用地被工厂、码头、仓库、住宅等占据,土地置换较难的情况下,岛屿因其具有大片旷地或设施简陋,易于快速建设而成为滨水地区开发所青睐的用地。例如,广州海心沙正在建造市民公园,重庆珊瑚坝拟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金华五百滩要构筑全市生态中心,福州横江洲计划建造高档住宅区,长沙橘子洲和上海复兴岛被规划为拥有国际性会议、展览中心的论坛岛,等等。面对岛屿开发的热潮,有必要适时审视,思考一下岛屿开发究竟应该对滨水地区,对城市建设作出怎样的贡献。
对于以下一些规模很大的岛屿本文不作研究:如上海的崇明岛、厦门的鼓浪屿,它们已具有城市的特性,宜从城区开发的角度进行探讨;环水域零星布局型滨水城市的岛屿,作为城市用地的基本组成,岛屿在地理位置上不具备特殊性 ;位于城市边缘的岛屿,如南京的八卦洲、广州的官洲岛,它们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不大,研究价值不高;受河流水位涨落影响较大,常年被水淹没的岛屿,如松原的江心洲,只在枯水期才显露于水中,城市开发代价较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位于城市主要区段,规模适中,可供开发的岛屿。
考察研究范围内的岛屿,在如火如荼的开发热潮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些建设“危机”。
一、岛屿开发的几个误区
1. 孤立封闭开发
由于某些历史遗留问题,一些岛屿的土地权属归某单位所有,采用封闭式开发,使岛屿成为河流中央的孤立用地,如军用驻地、各类院校等,前者有驻扎军队的广州海心沙岛,后者如衡阳东洲、拉萨仙足岛的小学、中学用地。而在近期的一些岛屿再开发过程中,也有某些城市将其科研机构设于岛上,认为“与大陆比较,岛屿的地理尺度以及空间边界限定适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封闭’集中研究开发,并可高效益形成独立完整的研究、支撑服务、开发体系。”广州的国际生物岛就是典型。这种孤立封闭的开发方式隔绝了岛屿和两岸的联系,市民较难进入。
2. 面向少数“贵族”
岛屿的景观、亲水优势明显,因而一些城市在进行开发时也希望把最高档的商业、办公、住宅等设置于此,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岛屿的优势资源。然而这种利用方式却使岛屿成了富人、白领的专用地。普通市民即使进入这一地区,其空间归属感也不强。例如,福州横江洲临水环境优美,市政府计划投入大笔资金建设融侨江南水都高档住宅区。可以预见,这个岛屿在建成之后必然成为富人的专属地。这种“最大化”的价值利用只能满足少数“贵族”的利益,而从使用者的范围来看则是“最小化”的。
3. 强调建设密度
位于城市主要区段的岛屿由于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环境,因此地价也较高,考虑到这层因素,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常常希望进行高强度开发,使其成为滨水地区,甚至整个城市建设密度最大的地段,以此获得最多的经济效益。如厦门白鹭洲北面毗邻政府大楼,南与城市商业区隔水相望,地理位置和景观条件都十分优越,因而市政府最初的思路是提高建设密度,以体现土地的经济效益。
4. 人工取代自然
大规模的建设,高强度的开发,势必会对岛屿的环境质量带来隐忧。因为这种以人工建筑物取代原有自然环境,以钢筋混凝土大楼、硬质广场、人工草坪、固化堤岸等代替自然植被、湿地、土质河岸的建设方式只会大大降低岛屿的生态环境质量。重庆珊瑚坝原来是一个自然生态岛屿,是珍稀鸟类红嘴鸥的栖息地,但是近年来由于管理不力,垃圾成堆,鸟类逐渐稀少,岛屿的生态质量正在逐年下降,而近期政府又提出建造标志性高层,这只会加剧环境的人工化,进一步弱化其作为“渝中半岛城市空气交换中枢”的地位。
这些误区往往是因为忽视或片面理解岛屿特性,盲目建设而产生的。岛屿位于河流中央,是被水体包围的空间,因此有着与城市腹地,以及其他河滨地段不同的空间属性,这些特有属性正是岛屿开发时需要认真审视的。
微信扫一扫转账
想要原稿请点击识别二维码哦
打赏者可免费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