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名镇(周庄)论坛5日举行,来自全国的古城镇保护专家、学者及全国名城、名镇、名村的代表们名镇保护实践,探索发展创新路径。 刘大健 摄
中新网南京11月5日电 (黄莹)第十届中国名镇(周庄)论坛5日在江苏周庄舫举行,“古城卫士”阮仪三教授建议江南水乡申遗扩展完善水乡类群,结合历史发展形态,形成各自“个性”。
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指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名镇(周庄)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古城镇保护专家、学者及全国名城、名镇、名村的代表们名镇保护实践,探索发展创新路径。
阮仪三教授认为,论坛的举行引导了中国古镇保护迈向有序发展,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城卫士”阮仪三教授作主旨演讲。 黄莹 摄
回顾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实践30年,阮仪三说,在80年代乡镇改革发展中,拆旧建新、填河筑路,引资建产、招工就业,导致大批水乡消逝。但周庄最大程度上保有了固态的历史建筑风貌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走出了一条“不拆古镇也能发展,保护古镇也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发展新路子,形成古镇保护“周庄模式”,带动了周边古镇的保护。随着保护环境的逐渐变化,江南水乡古镇正展露出新文化现象。
周庄是前街后河的商业市镇,同里是恬静的水乡居家小镇,西塘是廊棚数里的黄酒之乡,乌镇是水阁楼枕河卧波,甪直以庙兴市、民风古朴……每一个古镇、每一处细微的不同,使得江南水乡有着百看不厌、多姿多彩的魅力。2000年,在联合国遗产中心专家的提议下,“江南水乡古镇”启动联合申遗。
目前,江南水乡古镇申遗项目涉及周庄、甪直、同里、锦溪、沙溪、黎里、震泽、乌镇、西塘共9个古镇。申遗文本今年内将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力争2019年提交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进行审议。
阮仪三认为,水乡古镇要理性对待“申遗”,走出狂躁的、短视的、盲目的“中国式”的“申遗热潮”误区。成为世界遗产,意味着更多责任、监督和约束,要按照更高的要求推进保护。“江南水乡古镇申遗是为了抢救物质性城镇遗产空间,为人类留存一种伟大而独到的生存聚居环境,是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鲜明见证。”
对应阮教授扩展完善江南水乡类群的建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鞠德东也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应有整体性思维,注重非物质层面的整体保护,要与乡镇肌体健康持续生长有机结合,让历史城镇群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谈及江南水乡古镇未来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强调了“生活着的古镇”的重要性,他说,旅游已经成为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选项,人们外出旅游已经不再满足于看山看水看历史,更要体验目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有能力保护好历史风貌,更有能力创造属于当代的美丽新生活时,游客才会持续为这里的品质和时尚所吸引,常来常往。
注:本内容来源搜狐网,转载注明来源,十分感谢作者的悉心编写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使用。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1】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与实践
【规划师论坛2】新时期下“街区开放”的理论认识及技术探索
【规划师论坛3】路权共享导向的开放街区规划设计策略
【规划师论坛4】“小街区规制”——“街区制”的成都实践
【规划师论坛5】居民主观感受视角下的广州保障房住区空间共享
【规划师论坛6】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开放与共享
【NEW BOOK】《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理论与实践》
【PM】综合管廊建设的“三级架构”运营模式研究
【PM】天津滨海新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机制研究
【专题研究1】空间规划实践的重心转移: 从用地协调到共治规则的建立
【专题研究2】面向专项规划整合的空间规划方法探索——以广州市“多规合一”工作为例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