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20辑:新形式下的城市总体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正面临快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在适应和规范、完善自我。在城市规划现状及发展方面,朱教授就关于城市规划角色作用的再认识、关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所谓和谐规划等三个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城市规划角色作用的再认识
1.城市规划角色地位与社会作用的增强
当今的城市发展赋予了城市规划越来越繁复的使命,载负了够高的期待。作为“龙头”,几乎被视为城市发展城市建设成败得失之所在。虽然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技术门类,迄今还存在着自身技术的局限性与适用性等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为因应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和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也与时俱进地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完善过程。表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管理体制的健全和编制技术的改进等方面。
近年来城市规划通过政府的行政过程,在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推动与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突显在政策性、功效性和法制性三方面得以强化:
(1)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意识与实践作用在增强。不仅在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和协调国家与地方相关的政策,而且城市规划自身也作为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而强化其公共政策地位。如新近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对住房政策等内容的编列要求。
(2)城市规划不断地适应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实际,根据体制转型的特点与进程,提升实效功能。在深度上表现在规划编制技术的细化、实用化和管理过程的公示与亲民措施等;在广度上,也在不断超脱“传统”的规划技术领域,在跨学科交叉方面进行探究,这在学校研究生等的论文命题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3)增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地位方面,为进一步明确规划管理的权限与法定性,在规划编制中强调强制性内容的划定等。
2.城市规划角色作用的异化
基于体制特点,特别是市场力作用影响下,城市规划角色被扭曲,作用被异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
(1)城市规划管理作为行政过程,但政府的行政力借道规划过度延伸,模糊了政治与技术的关系。过度的干预限制了规划技术的自主性。
(2)规划成为实现领导意愿、理想和政绩的载体,这当然有主、客观多方面原由,但是少数城市大权在握的领导过多地对城市规划强加了个人意志,因随意性而造成问题的现象确实存在。
(3)城市规划作为圈地、土地储备的遁词,或是以“概念规划”等之名,行改变原有城市总体规划之实,巧用“擦边球”方式等。
(4)作为招商引资的道具,规划的作用只是作为展示和诱物。
(5)作为某种规划理念的试验田,不问实效,但求“亮点”。
上述现象的产生是过程性的,乃是出之于体制现实,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以及市场行为的待规范等问题。随着体制的改革与健全,法制的完善与严肃施行,这些非常现象的改变是可以期待的。
微信扫一扫转账
想要原稿请点击识别二维码哦
打赏者可免费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