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水电路的新中新村“二分之一”房呈现出一半被封实、一半被利用的状态
“空间冗余”不仅是对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日常建成环境对建筑学可能产生的新认知的反思,也希望籍此建立我们工作中大量面对的普通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策略。一方面,建筑实践不再遵循从设计到建成的静态产品逻辑,而转变为设计——建成——使用——改变——再设计的动态循环过程。另一方面,在设计中更主张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实现有效结果,不再追求概念和成果的完整性和精确性。
Q:造成“空间冗余”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A: 从时间增长造成建成环境不断累积的角度来说,“空间冗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但对于近百余年来历史和社会急剧变化,建筑和人口高密度的东亚城市而言,情况尤为明显。空间冗余现象在中国城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原因有几点:第一,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建筑物质空间产生了大量的堆积、错位、重复甚至是闲置;第二,不科学、不连续的规划、粗放的管理,导致使用主体错误的应用、调整或改变原建筑用途;第三,在现代社会的生产消费体系与技术的支持下,城市物质空间因频繁流动的城市活动与日常生活而改变;另外,当代中国建筑学实践与理论的不断生产与发展导致信息、知识、理论过剩、设计语言自我演变,从而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多余、碎片与自说自话的形式。
Q: 研究“空间冗余”,对城市建筑空间演变最直接的启发是什么?
A: 主要是对建筑的时间性、空间改变的看法。首先,我们要反思主流建筑学的静态建筑概念,只侧重于概念的产生与完成,忽略了时间的积累与变化影响建筑本身带来的意义。这可能植根于现代主义时期主张确定的计划和精准的目标,建筑最理想的状态是凝固在实现概念的瞬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筑的纯粹性和完整性。然而,只要不局限在欧美国家发达成熟的城市环境与建筑理论的语境下讨论这个问题,观察一下我们的世界,尤其是在高密度的亚洲人居环境中,就会发现,我们周围大量的建筑物和城市空间的真正生命周期,无论是对使用者还是周边环境的影响,事实上都是在建造完成以后,体现在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及其变化、与建筑物的斗争与融合、接受与调整中。中国的现实情况一直在默默地表明:设计和建造不再是确定的因果诉求,而是转化为一种过程,起点和终点都能成为动态的瞬间,短暂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必然。
城市的建筑一旦产生,使用者利用现状条件或既有资源,对城市环境与建筑物进行再调整的过程就开始了。建筑进入到了摆脱作为新建物的初始意义后的独立状态。这种调整是局部的,现实性、有效性是其最大原则,城市空间与建筑的既有条件与不断累积的现状成为每一次改变的新基础,建筑不会再回复到其产生的初始状态。更重要的是,使用者会逐渐适应并发现既有空间对其使用的匹配性。这样一来,空间的冗余其实不再是一种消极的多余,而是成为利用的一种效率。
“改变意味着进步”和“改变是为了进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今天,建筑学的主流思想和方法也十分强调这种意义和价值的评判。虽然在建成环境中,我们可见的改变多种多样:既有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更新,也有建筑本身的生老病死、自然更替,更普遍的还有无孔不入、乏善可陈的日常改造,甚至是违章搭建。但是,主流建筑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具有进化意义的、完美独立、概念清晰、形式新颖的创造上。即使没有突出的艺术创新,至少也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心规划和建设的成果。但是,对生活中断断续续、缺乏特征、或好或坏、非进化式的改变,即便注意到,也认为是无意义的、不值得讨论的。我们力图改变即有的认知,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没有价值偏向的客观属性,既不是已经习以为常的更新换代,也不是建筑师念念不忘的进步与革命。应该把既有建筑视作一个中性的基础,而我们的工作只是在短时间内基于新需求进行的一次调整。
Q: 《虹口1617》展览里的“1617”有什么特殊意义?展示的案例对于研究“空间冗余”有什么实质性的启发?
A:“1617”是指研究的时间周期从2016年至2017年。这是一个打算在上海不同区域持续开展的年度研究计划,因此采用地域加编年的命名方式,多年可形成系列,《虹口1617》是系列之一。城市是由碎片化的现实构成的,建筑师通过城市研究可以将事实感知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发现现实的规律和日常的逻辑。《虹口1617》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独立研究,由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冶是建筑工作室和同济建筑系城市日常效率研究小组(City Everyday Efficiency Detectors, 简称“CEED”)三个研究团队在2016年8月到2017年5月间合作完成,研究上海虹口区三号线沿线和虹口足球场相邻区域的城市空间,研究成果采用了图片投影与文献展两种方式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