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西部地区首家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库报告《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该报告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协同创新的成果,《报告》从决策、专业、舆论、社会和国际影响力五个角度,对国家级智库、地方性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和港澳台智库,共473家智库进行了评价。在2016年十大热点议题活跃度前50强智库中华东师范大学位居第45名。
《报告》提出了2016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三大特征,即显性化竞争、外延式增长、聚焦式议题。显性化竞争是指,智库竞争从“冰山之下”转移到“冰山之上”,鼓励专家站台、抢占重大议题话语权、快速敏捷地传播,有的放矢扩大影响力,是2016年中国智库“酷”的一面。外延式增长是指,智库以合约、协作和联盟等方式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和平台化,以实现量级提升、服务升级和空间拓展的目标。聚焦式议题是指,智库更倾向于对问题集中、主题突出、关注面大、延续性好的议题做出回应。
《报告》从决策、专业、舆论、社会和国际影响力五个角度,对国家级智库、地方性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和港澳台智库,共473家智库进行了评价。
《报告》提炼出了2016年中国智库发展在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第一,我国优质智库在空间上持续收紧,向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四大版块集聚。第二,智库影响力方阵“1+3”格局初步形成。国家级智库绝对占优,地方性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发展较为均衡。第三,智库有明显的行为惯性与偏好,倾斜会议或是倾斜讲座。第四,专业影响力是智库建设的短板。第五,大众媒体积极参与造势,对智库影响力的贡献突出。
《报告》围绕2016年的热点议题,对智库行为展开深入研究。《报告》筛选出了2016年的10大热点议题,给出了每个热点议题的活跃作者和活跃智库。对2016年的190个智库大事件做了深入分析,提炼出了智库开展重大活动的四个特征:国家高端智库发挥引领作用;联盟成为智库活动的新亮点;重大活动聚焦年度热点议题;智库合作网络的国际化趋势明显。
此外,《报告》还提出了“鼓励智库摸高,打造全球一流的智库品牌”,“完善竞争机制,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实施放水养鱼,优化智库发展的软硬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健全事前、事后沟通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搭建智库成果的转化平台”,“细化内部分工,建立因人制宜的激励机制”等六点对策建议。
注:本文图片和内容均来源于《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7)》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2003年3月,于2004年11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评审,正式成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现任中心主任为经济地理学者曾刚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拥有城市研究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华东师范大学严重敏教授开创了我国城市地理研究的先河,她早在1959年就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基本方法和主要应用领域,在引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开启中国城镇化、城镇体系、城镇人口布局、大城市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华东师范大学吴铎教授为我国知名的社会学家,是上海重建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都市社会、劳动社会、教育社会等领域取得了序列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中心依托学校人文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等主要学科,开展城市地理、城市社会等方面的研究。目前设有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城市社会与城乡人口、城市经济与历史、城市管理与社区四个研究室。城市中心成员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重要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展望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中心将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校内城市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建设、跨界合作研究日趋活跃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内外、校内外社会各界的精诚合作,以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为依归,在城市生态安全、智慧高效、协同管治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方面取得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