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荣获
“2017年度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总体规划及研究类)
二等奖
项目类型: 乡村发展研究项目委托: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局项目地点: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项目团队: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研究所
项目类型: 乡村发展研究
项目委托: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局
项目地点: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
项目团队: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研究所
01
规划背景与编制目的
平潭,作为福建省东部最大的岛屿,既是我国最近的对台窗口,也是闽台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海西战略提出以后,国家出台多项政策谋划平潭开放开发,平潭已经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但是,不可逆转的快速城镇化潮流和大规模的征地,对当地原始乡村聚落的强烈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大规模的征地使乡村面貌改天换地,历史文化保护面临危机,乡村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揭示出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项目组认为,乡村的本源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应当承担着特色呈现、文化寻根的功能,是城乡图底关系中不能忽视的板块,是体现地区综合吸引力的重要载体。
在平潭快速建设的背景下,本次规划全面梳理了平潭乡村的资源特点和整体开发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以规划管理为目的建立了村庄技术性控制框架和管理办法,实现对村庄建设的分类指导。通过此种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延续传统村落的特色和整体风貌,重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02
项目特点与创新
一、上下结合,对全域行政村进行全盘梳理
本项目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乡村。从会议座谈了解城市快速建设背景,到地毯式调研,与村民深度的访谈,项目组通过对平潭乡村发展的现状及核心问题的全面盘点,从乡村核心诉求出发提出规划解决方案。
平潭乡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数量多、差异大。平潭全域共有7镇、8乡、192个行政村,这些行政村在地形地貌、规模、产业、风貌特色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2)石头厝特色突出。由于平潭千年的发展以及海岛独立的空间特性,传统石头厝建筑数量众多,独具特色。只要有村庄的地方,就有石头厝。(3)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平潭现状乡村空心化较为普遍,80%村庄人口净流出,部分村庄人口流出率超过50%;现状产业动力不足,虽然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与村庄发展脱节现象较为明显。(4)生态和环保的限制。平潭村庄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山水格局较好,由于各类保护区对乡村地区提出了严格的管控要求,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村庄人口现状图
村庄主导产业现状图
传统石头厝特色
本项目通过对平潭乡村发展的现状及核心问题的全面盘点,从乡村核心诉求出发提出规划解决方案。
二、多维度、精细化,对乡村进行分类
本次导则以实验区相关部门实际管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乡村特点的多面性,从村庄需求出发,多维度分类,制定菜单式的村庄指引方案,兼顾发展弹性,全面对接不同领域的管理要求。四大分类方式包括:城镇化分类、产业发展分类、风貌控制分类、生态控制分类。
分类过程秉承了精细化原则,根据村庄数据获得情况,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注重与上位规划衔接,与乡镇政府、相关部门反复的沟通,形成分类结果。
村庄城镇化分类引导图
村庄产业发展分类引导图
村庄风貌控制分类引导图
村庄生态控制分类引导图
三、提出面向实施的乡村行动指引,对接实验区的实际管理应用
针对村庄发展普遍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了切实加强村庄发展和保护,平潭应借力政策资源,积极开展政策村庄的申报工作,“量身定制”保护发展建设标准,为平潭打造品牌化名片。本项目从村庄搬迁、特色产业项目、石头厝保护与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近期行动计划,面向村庄的近期实施。
面对“导则”这种特殊的项目形式,本项目注重对接各管理部门和乡村的实际应用。在实验区层面,制定多层面的管理措施,对接管理部门的实际管理职责;在乡村层面,形成菜单式的指引方案,指引具体村庄的规划和发展建设。同时,提出对其他规划的反馈意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旅游等专项规划等,供甲方决策。
当前时代,乡村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乡村规划也逐渐从个体实验性规划走向群体规范化管理。面对量大类型多的村庄,有效的分类指引导则将成为政府宏观管理重要而有效的工具。立足管理思维,细化管控原则,对接实施行动,是本项目持续探讨的内容。
文中图片均为项目组提供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总体规划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