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泰县位于厦漳泉大都市区中心结合部,是典型的山水县城,也是闻名的千年古县、状元故里、旅游胜地。
近年来,长泰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县、国家森林县城等诸多荣誉。



为更高标准、更高层次的引导县城建设,长泰县邀请厦门市规划院、深圳市规划院、深圳城市空间三家规划设计单位开展《长泰县城西片区城市设计概念性方案》竞赛。城西片区位于老县城西侧,范围北至政通路,南至龙津溪,西至顺和路,东至人和路,用地面积3.6平方公里。经长泰县政府及评审专家评定,本项目方案获得第一名。
1)基础分析



2)目标定位
打造 “都市园心,活力慢城”。都市园心,包含“生态、文化、新市镇”三个内涵;活力慢城,包含“慢生活、休闲、旅游”三个内涵。片区功能定位为生态型新城中心区,形成服务、居住、旅游三大主导功能。


3)规划策略
为实现发展愿景,规划提出建设生态文化新城、优化城市功能、提升新城活力、创造宜人空间、营造特色风貌和共建和谐社区六大策略。



1)规划结构

“一带双心,一园多片,一环多联多点”。
“一带”是指沿龙津溪的生态特色的滨溪休闲旅游带,融合自然生态景观和休闲旅游功能。
“双心”指北片公共开放的文体中心和南片的集中紧凑的商业服务核心区。
“一园”是跨堤引溪入城、向溪开放的的活力丰富的生态景观公园。
“多片”是指围绕核心区形成居住区、政务服务区、旅游服务区、酒店度假区等多元的功能组团。
“一环”即生活慢行环,串联各功能片区和服务设施。
“多联”是指围绕慢行环构筑多条向周边山水环境和旧城区相联的绿化廊道。
“多点”是设置多处开放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点,有效衔接开放空间系统。
2)功能分区
强化服务、居住、旅游等功能的复合、集约、和谐发展。

3)土地利用规划
强化复合开发的多元活力,体现集约开发和高标准配套的有机结合,体现控制与弹性、和谐与共生。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60.97公顷,总建筑量343.64万平方米,毛容积率0.95,规划人口约4万人,人均公园绿地23平方米。

4)技术指标
a)规划总用地面积: 360.97公顷,其中:
可建设用地: 360.97公顷(含公共绿地及公园水面)
b)规划总建筑量:343.64万平方米, 其中:
居住建筑面积:166.78万平方米
村庄建筑面积: 24.04万平方米
商业建筑面积: 72.08万平方米
商务建筑面积: 27.27万平方米
酒店建筑面积: 14.96万平方米
其他设施建筑面积:38.51万平方米(含中小学幼托、医疗及市政配套设施等)
c)毛容积率:0.95(总建筑面积/可建设用地面积)
d)建筑密度:12.57%(总建筑基底面积/可建设用地面积)
e)绿地率:45%(统计含附属绿地)
f)居住人口:3.5-4万人,约11000-14500户
g)居住人口密度:100-115人/公顷(总人口数/可建设用地面积,人口按户均120-150平方米、户均2.7人推算)
h)人均公共绿地:23平方米

5)城市设计
充分考虑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大城市设计要素,构建“山水渗透,绿网交织,高低有致,一街传承,轴点相映”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形成休闲带、生态园、活力核、慢行环、亲水街、乐活村、景观道、密街坊、生态居和文体心十大设计意象。













1)开展规划反思
针对片区情况,从长泰县现行规划体系、编制及实施情况、管控需求等多方面进行反思,包括有:
一是,中间层面规划缺失。在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情况下,依照总体规划直接进行建设,导致实施较为粗放。
二是,总体规划未深入考虑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保护与利用。城市建设用地侵占北部山体,未梳理现状水系统,“山水融城”的特色不显著。
三是,城西片区以居住为主导的规划功能已不适应生态园林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配套及第三产业发展的用地不足,未体现新城对旧城在中心城区功能上的补强与完善。
四是,部分大尺度的路网格局与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不相契合,生态、宜人、慢生活的城市风貌特色不显著。

2)尝试目标转向
对于新常态下长泰县城的设计目标进行了转向性的思考,从宏大叙事转向实事求是、从拿来主义转向在地挖掘、从粗放单一转向精致多元。以往小城市经常怀有大城市的梦想,在目标制定时更多的以大城市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发展,或是参照先进国家、先进地区,更多的强调物质空间的宏伟。然而我们发现在追逐宏大目标的过程中却常丢失了自身的内涵。因此,本次规划将目标更多的转向为人民改善生活环境的本质上来;转向小城市所固有的资源、特色和内涵挖掘上;转向自身的生态和文化本底上。

3)创新策略路径
对于目标的转向,从几个方面提出实现的策略路径:
一是从保育生态的山水格局、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等方面构建理性健康的城市构架。
二是从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丰富多彩的邻里场所、特色鲜明的在地风貌等方面打造在地多元的功能空间。
三是从系统完善的设施服务、绿色健康的慢行环境、魅力多样的休闲空间等方面创造近民悠闲的生活环境。




4)探索专题支撑
开展生态新城发展、滨水空间开发、村庄发展模式等专题研究,从发展形势、项目特点、场地条件等多层面、多角度探索契合项目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1)保护片区山水基底,奠定了片区空间格局,控制主要公共开放空间。

2)奠定道路交通骨架,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滨溪慢行系统建设。


3)拓展延伸开展《长泰县城西片区及旧城城市设计概念性方案》,进一步促进协调新、旧区的空间及功能衔接。


4)引导近期地块开发出让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