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区项目的规划、建设与实施,与其创新的管理体制与广泛市民参与不无关系。
1、以波特兰开发委员会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城市再开发是复杂、跨部门的项目。理顺政府端的管理体制是国际城市再开发项目共同特点。
在珍珠区再开发中,波特兰开发委员会是城市再开发项目主管机构,权利广泛且集中,涉及城市再开发中重要方面包括规划、建设、财政及运营等,对于划定的城市开发“小特区”(波特兰开发委员会划定更新区域地块总面积不超过波特兰市的15%)有直接管辖权。其功能包括直接批准用地开发、规划方案、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在更新区内无需公投即可启动税收增额融资等。由于不必经过市政府决策,加快了决策与审批效率,也帮助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更加迅速。
从组织来看,波特兰开发委员会是一个半自治、类政府的管理机构,由五位受到市长任命的理事领导,具有高于其他政府部门的权力。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因为较少受到行政区划或者特定地理范围的选民影响,在项目管理和资源分配上更少考虑地域政治利益、更注重项目的执行效率与经济潜力,因此更加以市场化为导向,适宜与私营开发商对接和谈判。同时,理事出色的个人能力以及同市长办公室的无缝对接,使得委员会也具备一定跨部门协调力度。
从资金使用来看,波特兰开发委员会用于城市更新的预算并不高,但是非常善于使用财政资金杠杆撬动更大规模的私人和民营资本的投入,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再开发、保障房提供以及增加就业等规划目标。2016-2017财年,波特兰开发委员会支出预算规模达到有史以来的高点,也仅有不到3亿美元,其中90%的资金来自TIF。但是珍珠区在短短十几年中实现了“从无到有”及快速发展,得益于开发过程中与私人投资的有力配合。
2、全周期、形式多样的公共参与
珍珠区案例的成功与全周期、多层级以及大范围的公共参与密不可分,这也是避免波特兰开发委员会权力滥用,同时保证私人主导开发符合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
首先,以精英组成的公共参与:早在2000年,波特兰市便成立了一个由官员、开发商、社区领袖、规划师、设计师等26人组成的筹备委员会,每月举行会议,对现有规划和政策进行再评估、讨论未来规划。在筹备委员会的努力下,珍珠区开发计划得以出台;并在各种社区利益团体中,建立了统一愿景,为日后珍珠区再开发描绘了基础蓝图。
同时,全民参与的公众参与:为兼顾开发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和社区宜居性,珍珠区在长期的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始终坚持多方参与的传统。从宏观组织机制来看,波特兰开发委员会与珍珠区居民协会(Pearl District Neighborhood Association)深入合作,通过公共听证会等方式,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和公共咨询,使社区居民得以深入了解从区域发展规划到住宅设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团结了各个层次的相关利益方。从微观项目执行来看,珍珠区每一个开发商在通过市政府的相关规划批准要求的基础上,都被要求签订睦邻协议(Good Neighborhood Agreement)用以解决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影响社区宜居性及安全性的问题,以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Plan)。这两份文件都会被提供给周边邻居,以及早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冲突。
目前,珍珠区的城市再开发案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讨论城市更新的典范。虽然波特兰与国内城市相比,在城市人口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需求、制度框架存在显著不同,但是从珍珠区城市再开发的案例可以一窥城市如何跨越地方财政资金的掣肘,撬动私人开发的力量,同时坚持贯彻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促进区域基础设施服务提升和公共利益的保证。超脱发展阶段、政府管理等不同条件,珍珠区在开发案例中体现出的市场主导开发模式、以土地价值捕获进行基础设施融资以及创新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等对于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新项目带来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