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际创意城市(南京)论坛”近日在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大师齐聚一堂。在围绕“设计与城市发展”主题展开探讨时,大师们谈到了同一个观点: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更强调公共性、开放性,让人与建筑、人与城市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互动。
城市规划是一个宏大命题,可以从多个层级、角度解读阐述。具体到人与城市的互动上,“以人为本”的说法太过笼统,如大师们所言,现代城市规划正在回归“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即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人文历史与城市精神的辉映。公共性与开放性,就是这一理念在技术层面的具体要求。与之对照,南京城建规划既有值得骄傲的亮点、整治改造后的成绩,也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善加强。
例如,明城墙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几十年来,我们对明城墙的保护意识和力度不断强化,对其价值与城市功能的认知也不断深化。过去,将明城墙单纯视为历史遗迹保护起来,或当做“环城绿带”进行规划,都存在片面和局限性。2014年8月,明城墙全面开放,“走近市民,活在当下”成为新的保护理念。贯通的城墙串起沿线的名胜古迹,市民可以环城七十里纵览金陵风光,可在城墙书吧驻足暂歇品味书香……让六百年历史的明城墙成为百姓看得见、走得进、摸得着的“民城墙”,正是城市规划公共性、开放性的最佳诠释。让人与城墙更好互动,才能激活文化遗产,让历史走进公众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从滨江绿化带建设到秦淮河整治,再到每一处公共建筑、广场和绿地游园,都日益重视公共性和开放性。江与河不仅是水系和城市景观,更是市民的休闲空间和精神寄托,必须可亲、可近,水陆互动,相融相通。广场与公共建筑不仅要方便市民进入、驻留,更要塑造文化氛围,沟通自然空间。让人、建筑和城市充分互动,形成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城市的历史、人文内涵才能得以体现。
谈到不足,国内普遍存在的大城市病,南京也未能幸免。如新街口地区和山西路地区,交通不畅始终是一大瓶颈,尽管不断整治改善,但仍存在功能混杂、缺乏整合,道路网络不成体系,缺少绿色开敞空间等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建筑、各功能模块在规划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公共属性,导致整个片区的开放性不足,影响了人与城市的互动。这两年,南京加大地下空间的规划开发力度,也是从另一个方向拓展城市空间,提高市民出行、休闲、购物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城市是有生命的,只有将一个个“封闭的盒子”联通起来,城市才能血脉畅通,更加有条理、有秩序。在此基础上,通过规划展现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增强城市的开放性,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诗意栖居”。
注:本内容来源“网易新闻”,转载注明来源,十分感谢作者的悉心编写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使用。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规划师》往期论文推荐
新书推荐|《城市观察》,不只是观察……
区域城市化的“山—海”差异及其启示
“多规融合”的宁波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
新时期宁波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创新与实践
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估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基于规划委员会制度建设的 城市设计实施路径探索
日本韧性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以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为例
重庆市三大基本空间划定方法与实践
区域产业园区群统筹整合规划方法探索
多层级形态区域视角下旧城住区的 演变机制与更新
住区开放与犯罪:国外情境下的实证评估与理论剖析
【系列专版1】义乌老城区城市更新策略
【系列专版2】沟通式规划在义乌社区提升规划中的实践
【喜讯】《规划师》杂志被评为“2015~2016年度广西十佳科技期刊”
也谈义乌乡村建设的模式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购买《规划师》或图书
请拨打电话:0771-2438012
转载须知
由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
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两天后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