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的不断深入,全国掀起了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热潮,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同。对工业遗产进行合理改造利用,既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又使城市乃至街区记忆得以保留。像筒仓这一类具有典型特征的特殊工业构筑物的再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已有成功案例的总结,讲述筒仓原来可以这样用。
项目地点位于上海黄浦江东岸民生码头,曾经是亚洲最大容量的散粮筒仓,长140米、高48米,外部由30个大筒连接而成,空间底层可以看到这30个大筒的椎体结构。它建造于1995年,随着黄浦江岸线产业转型、工业外迁,8万吨筒仓也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褪去它原有的仓储功能,随着民生码头的逐渐复苏,筒仓的改造再利用也提上日程。
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将此作为主展场,筒仓建筑的底层和顶层是主要的展览空间,担任改造设计工作的是著名建筑师柳亦春。在一期改造中,重点在于安全疏散,在高达40米的顶层,建筑师利用四个大筒实现了垂直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它们仅供紧急情况下使用。出于对文保建筑的保护,筒仓外立面的门窗都保留原状,只在筒壁外侧新建一组临江扶梯。这座扶梯从3楼起,一路通往7楼,透过电梯旁的玻璃,滨江美景尽在眼底。后期改造中,江边直上筒仓三层的粮食传送带将被改造为自动人行坡道,从而建起一个从江边可直接上至筒仓顶层的公共通廊。筒仓共释放13000平方米的室内展厅,加上北面沿江的257库部分室内空间,室内展示空间共16000平方米。

图 1 · 改造后的上海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

图 2 · 外挂观光扶梯

图 3 · 改造后的内部空间
项目原为位于巴塞罗那的一座建于1900年的废弃水泥厂。1973年里卡多·波菲看到了这里的潜力,决定把它改造成Taller de Arquitectura建筑事务所总部和自己的住宅。整个建筑群加上门口的园林一共占地3100平方米,建筑包括超过30个筒仓,地窖和一间巨大的厂房。
经过历时三年的改造,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拆除工作,去除一些原有的工业化元素和厂房结构,将原建筑隐蔽的结构展现出来,使空间富有张力和想象力。将原车间打通,用落地窗代替厚厚的水泥墙,形成一个挑高十余米的通透空间,而原有的拱形窗户和灌装设备都被保留下来,外表粗糙的混凝土柱子也被保留下来并作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分别为制图区和会议区,成为极具工业气息的LOFT。
除了车间之外,地窖也是改造项目的重头戏,其中的8间地窖分别被改造成办公室、实验室、档案馆、图书馆、放映室和大教堂等功能区。

图 4 · 里卡多·波菲办公总部改造项目
项目原址为广州历史上最老的广州啤酒厂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麦仓,这栋38米高的历史建筑座落于广州老城北郊的珠江支流增埗河南岸,被改造成为广州源计划(建筑)事务所的工作室。原麦仓顶层空间有曾为让小麦颗粒注入12个圆柱形的混凝土筒仓的运输空间,地面满布方形孔洞,筒仓群上部的空间通过一个桥型建筑与垂直运输塔相连。上方这一40米长的主空间被改造为事务所的主要设计大厅,建筑师们利用空间两侧外墙开凿的落地窗使筒仓顶靠外的半圆空间成为工作室的空中露台。
在垂直运输塔一端的入口处设置了一个小型酒吧休闲区,酒吧区上方为一休息和内部会议夹层。由入口经过酒吧区便到达桥型建筑,或称桥厅,是正式的会议或者汇报展示的进行场所。桥厅和设计工作厅之间安装了两扇巨大的折叠转轴门,使两个空间可分可合。当转轴门关闭时,桥厅和酒吧区便可以方便地连为一体作小型讲座、展览或者酒会场所之用。

图 5 · 麦仓工作室外观

图 6 · 麦仓工作室主要设计大厅外观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杭州转塘双流水泥厂,关停近10年后,通过改造变成了时尚的LOFT。并于紧邻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部分用地一起组成杭州市“之江文化创意园”,该园区是汇集艺术创作、新媒体、展示展览、配套服务等文化产业的综合园区。
大型组合筒群是水泥厂的标志和象征,改造设计通过对厂区里6个用作熟料库和生料库的筒仓进行内部楼层加建增加了使用面积,并使新增空间与原有多层建筑空间互相连通,形成变化有致的连续空间,功能上变为供创意企业入驻的工作室。原来的成品车间则成了接待厅,两个机修车间则用来举办时装、美术艺术展等小型会展。

图 7 · 凤凰·创意国际园-改造后的杭州转塘双流水泥厂
(根据网络资料汇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