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田孝在讲解城市规划
从规划设计到规划管理
浅田孝在编制城市规划或区域规划的时候,其基本方法是对城市或区域进行“动态的捕捉”。就像自然、生物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一样,“区域、城市也在不断变化”。在浅田孝看来,如何制订相应的策略来应对这些变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划设计。
一直以来从建筑角度编制城市规划的方法(浅田孝称之为静态的规划方法)并不十分完善,对于现代社会,更应该采用的是顺应变化的“动态规划”,浅田孝称之为“规划管理”。为了实践这一理论,浅田孝对横滨市进行了名为“横滨六大工程”的规划设计。
对于城市而言,每天都会有一些新的事物诞生,一些旧的事物消逝。如果这种新生与消逝停止,也就意味着城市死亡。
浅田孝的看法是,现代城市试图去呈现古希腊或古罗马城市那种静态均衡的美感,一来是不可能的,二来也没有意义。城市或区域要保持生机与活力,就必然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我们如何捕捉这些变化,进而采取何种方式应对这种变化,由此进行的规划设计才是浅田孝所认为的城市规划的基本策略。
生物学家鲁道夫·施耐德大约在1970年提出了“一切生命均处于动态均衡之中”的观点。但事实上,浅田孝早在1964年就针对城市及区域发展提出了同样的概念。浅田孝倡导应该用更加积极现代的眼光去认识动态均衡,这种观念与鲁道夫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动态均衡这一生物学概念的发现一直被认为是划时代之举,浅田孝几乎是同时甚至可以说更早地提出了这个概念,这种先见性令人震惊。
对于城市问题,应对方法一般是先进行大量走访调研,然后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整理及数据处理,这就导致了调查结果的延迟性——往往在结果出来的时候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以在某个特定时间点所调查的数据为基础所做的规划,无论做得多好,都早已偏离了其所需要解决问题的重点。在浅田孝看来,调研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的“调查—分析—得出结果”这一固定思维模式,寻求更加切实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法。
无论什么样的规划,一般只是展现了城市于某一固定时间点将呈现出的姿态,比如10年规划、30年规划等。但是,这并不应该是城市规划所追求的目标。对于城市规划师来说,往往需要具备对未来几十年城市发展状况的预判断能力,而这种判断是不可能建立在对城市的表层认识之上的,它需要更加开放的视野及对城市各方面的深层理解。
浅田孝在描述“规划管理”的时候,认为其本身应具有应对各种变化的可调节性,并强调规划师自身对城市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城市机制的运作情况有一定的掌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城市居民的心理活动及企业团体的发展期望。浅田孝对此有过以下描述:
长期实施规划管理的行政目标是要在政府层面的专业指导之下,尽可能呼吁大众参与。一边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与诉求,一边由政府进行整体把控,这样就能使规划本身具备针对当地具体情况的特殊性及全面性,确保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及社会性。
——浅田孝,“为了推行实际有效的城市规划”,《建筑杂志》,1967.12,p.787
换言之,在今天这种多重价值观并存的社会环境里,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能够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实现它是非常重要的。在“通过行政及财政手段来达成目标的时候”,必须备有多种备选方法。根据“管理(即市民的意愿)”来选取对策,并且在条件发生改变时,依然可以应对自如的弹性规划,才是浅田孝所提倡的规划管理。后来浅田孝发表了如下宣言,并开始付诸实践。
对于像东京这样的巨型城市,对很多能够左右这种巨型城市构造的城市功能进行彻底的调查从而制定稳固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于其他区域也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逐步确立有效的区域城市规划。
如果想通过重点开发项目逐渐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那么对造成城市构造变化的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合理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在城市规划技术之上确立“规划管理”这一新的考量方法。
——浅田孝,“城市开发与人类革新”,《城市问题》,1964.02,p.23
东京构想之广场与青空:
呼吁城市改造
浅田孝认为“城市改造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自明治时期以来的100 年间,地方政府不过是国家纵向领导机制的“代理战场”,“没有实现其作为地方政府的功能和效用”。“东京都”是地方政府的典型代表,确保东京都“实现其本来作为地方政府的角色”是城市改造的基础。
由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设立“公开的原则”,将东京都政府所持有的全部资料和计划等作为信息资源向市民公开。这样一来,政府内部就不再是“国家纵向领导机制的代理战场”,而转变成“政府与市民的代理战场”,由此很可能会在纵向行政部门与实行横向领导机制的市民部、宣传部之间“引发混乱与冲突”。但这种混乱与冲突在“公开的原则”下是必然会发生的,如果不去激化它的发生,就“无法实现东京都行政体制真正的进步”。当纵向行政与横向行政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时,领导部门首先要“考虑市民参与的制度与公职人员参与的制度”,为此“就算要与自治省之间发生正面冲突也不得不实行改革了”。
根据浅田孝的提案,东京都政府大楼(旧政府大楼)三楼设立了“信息公开部”,根据市民的要求来公开东京都的信息(读到这里就会明白,这与横滨市城市改造使用了类似的方法)。这就是以“东京构想之广场与青空”(1971年)为题而编写,由东京都知事美浓部以“未来构想”为名向市民公开的规划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