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6月16日到10月31日,经过四个月严格而复杂的国际评审程序,我国的长沙(媒体艺术之都)、青岛(电影之都)、武汉(设计之都)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美食之都)从83座申请城市中脱颖而出,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NESCO Creative Cities Network)。依据2017年该网络通过的新战略,2019年起每个国家最多提交两项申报,因此四座城市全部列入可谓空前绝后的巨大成功,至此我国总计12座城市加入该网络,成为该网络中城市最多的国家(英国以10座城市位居第二)。
申报教科文创意城市网络是一项涉及申报文本、国际公关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我中心副秘书长李昕博士与各申报城市精诚合作,不仅主持完成了长沙、青岛、武汉三座城市的申报文本,并为它们(含澳门)提供了覆盖申报全流程的公关咨询,为所有中国城市的成功申报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
申报成功是我国城市日益强大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国际起点,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我国城市普遍存在国际参与度不高、经济贡献大于智慧贡献等问题。为此,我中心于2016年12月发起成立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研究与发展联盟,旨在推动城市跨界合作与交流,为我国城市参与教科文有关国际规则制定、谋求更多国际话语权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长沙
媒体艺术之都
一座闪耀着媒体艺术火花的城市创意舞台
千百年来长沙被誉为“星城”,她沿有“东方莱茵河”美誉的湘江展开,集山、水、洲、城于一体,是一座闪耀着媒体艺术火花的城市创意舞台和实验室。
1900年前,蔡伦在这里点燃“创意之火”,造纸术为人类文化记录提供了全新媒介,极大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1400年前,李畋在这里点燃“烟火”,将战场上的火药变成极富创意的媒体艺术,成为人类献给天空的最美情诗。1980年以来,长沙出品的电视、演艺、视频节目等闪耀世界荧屏,为长沙赢得“快乐之城”的美誉。
今天,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数字视频、数控烟花、数字灯光等新媒体艺术的“灯火”闪耀湘江两岸,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与市民生活的互动融合构建了有机交互的城市创意生态圈,使长沙成为一座开放式的、以市民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城市媒体艺术创意舞台。
青岛
电影之都
从天然影棚、电影之城,到电影之都
纵观世界,只有那些规模适中,并同时满足电影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近乎苛刻的综合要求的城市才有可能与之长久结缘,而后在岁月的历史打磨中将电影融入她的城市基因,从而内化为其最重要的城市文化特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电影之都。
除好莱坞、戛纳、悉尼之外,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城市屈指可数,得益于自然的恩赐与历史的眷顾,自然、产业和人文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支撑使青岛成为与这些标准最为接近的中国电影之都。
青岛,一座为电影而生的城市,它的自然、经济和人文条件与电影如此契合,在中国无出其右者。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电影与青岛彼此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完美演绎了城市与电影之间无法分割的共生关系。青岛,不仅被誉为天然摄影棚,更成为中国电影最主要的摇篮之一,城市也随着电影的发展而迅速崛起……
电影不仅融入青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更已深深浸入她的灵魂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青岛最重要和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今天,在新的全球格局和视野指引下,这座中国电影之城已重新起航,一座以创意为魂的明日世界电影之都呼之欲出……
武汉
设计之都
老城新生——设计驱动的现代山水创意城市
作为长江城市文明的起源,武汉坐落于长江与京广铁路交汇处的中国地理中心,拥有湖泊166个且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被誉为“江城”和“东方芝加哥”。作为一种触媒,设计贯穿于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方式推动了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有机融合,塑造了武汉独特的城市风貌与精神气质。
在传统经济时代,基于独特的山水条件,武汉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成为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的典范。近代以来,武汉吸收西方城市建设理念和规划思想,使得自身的经济区位优势日益彰显,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城市历史景观,迅速崛起为一座融于自然山水的现代城市。
近年来,武汉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不断创新,积极践行以人为本(Design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的可持续设计理念,以设计促进文化与各个层面城市要素的互动融合,文化、科技与创意设计的结合在增加城市魅力与经济活力的同时,带动了武汉的整体复兴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武汉日益成为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山水创意城市。
附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
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NESCO Creative Cities Network,简称UCCN)建立于2004年,旨在加强地方所拥有的文化产业的创造性、社会和经济潜力,从而促进教科文组织的文化多样性。创意城市网络旨在促进城市间的国际合作,鼓励城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优先进行“文化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框架下,建立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
创意城市网络旨在提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城市申请加入该网络,既可促进当地创意产业发展,又可通过参与教科文组织推动文化多样性的活动共享经验和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涵盖七个创意领域: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设计、电影、美食、文学、媒体艺术和音乐。
2017年创意城市子类别分析
类别
2017年总数量
2017年
新增数量
中国城市
电影
13
5
媒体艺术
14
美食
26
8
成都、顺德、澳门
设计
31
9
深圳、上海、北京、武汉
手工艺与民间艺术
37
17
杭州、苏州、景德镇
文学
28
音乐
12
合计
180
64
2017年创意城市网络洲际排名
2017年创意城市网络国家排名
2017年中国12座创意城市名单
城市
入选年份
深圳
2008
成都
美食之都
2010
上海
杭州
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2012
北京
顺德
2014
苏州
景德镇
2017
澳门
*以上数据统计截止2017年11月。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
研究与发展联盟
2016年12月15,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研究与发展联盟推进办公室启动仪式暨现场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在15日下午举行的“2016国际创意城市设计创新论坛”上,来自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政府、国内8个教科文创意城市及2个候选城市的代表,海内外创意设计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约300人在800秀创意园共同见证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研究与发展联盟的成立。
本联盟推进办公室设立于上海市同济大学,由李昕博士担任联盟秘书长,并带领了一只专业的研究团队。联盟旨在助力提升中国城市在申请创意城市网络上专业度和成功率;并在国内成员城市之间创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创新的发展机遇;帮助中国的成员城市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表现的机会。
联盟已相继帮助了中国多所城市成功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同时其也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升其专业性和权威性。联盟将继续在全委会的指导下,聚焦创意城市网络发展,继续推动我国城市在申请及加入后的各项活动的开展,引领城市将文化和创意融入经济、社会和政策中,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
图文供稿:李昕
编辑:张卓、曾峥(实习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类国际机构(Category 2 Centre),是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机构。它服务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及其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致力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由北京、上海、苏州三个中心构成。上海中心(同济大学承办)主要负责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项目,包括城镇、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筑/建筑群/建筑遗址保护以及文化景观保护等;北京中心(北京大学承办)主要负责自然遗产保护、考古发掘与遗址管理以及文化景观管理;苏州中心(苏州市政府承办)主要负责传统建筑技术和修复、保护材料分析以及历史园林的修复与维护。
中心轮值秘书处现设于上海,主要负责根据中心理事会确定的计划和指示,协调和指导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