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工程手段,生态治理主要是从生态格局和水系统安全层面贯彻韧性发展的理念。规划从重构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恢复山水联系,完善流域绿地系统、自然补水和雨污收集系统等方面着手,对茅洲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格局进行优化(图2)。

(1)山水联通,格局重构。在流域的南北方向以绿色廊道联通区域绿地,重点打通公明—松岗城市绿廊、茅洲河上游城市绿廊、公明—光明—观澜区域绿地中的生态断裂点,联通茅洲河干流与周边山体水系;在流域的东西方向以茅洲河为生态水脉,依托蓝线空间,在有条件地区预留滨水生态空间作为泄洪和涵养水源区、自然生态水岸公园等;强化两岸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加强河网生态功能,形成蓝绿相间的生态廊道(图3)。

(2)海绵设施,复合净化。选择潜在的海绵设施用地,构建流域海绵系统,包括生态廊道净化系统、生态堤岸净化系统和湿地系统净化系统等(图4)。同时,将海绵设施、公园绿地和城市排水系统有机结合,使其在减少洪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生态推广,试点建设。流域上游的光明新区为生态示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规划倡导在全流域逐步推进高质量的生态城区建设标准,即在法定图则中推行低碳生态要求,推动流域建设低碳生态的项目开发模式,以及逐步建立低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