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城镇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选题。但像这本书这样,基于系统调查和分析,客观描述小城镇发展的现状,揭示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小城镇居民的诉求,这类成果可谓凤毛麟角。这是我觉得这本书有意思的第一个特点。
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本书选取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121个小城镇,进行全数调查,“采取了抓住基本要素、实行彻底调查、实施严谨分析等重要方法,具有区别于以往研究的显著独特性”。是否真如作者描述的这样,读者可以从本书内容上寻求答案。全书由序言和四章组成,文字并不多,大约只有三四万字,不过,从有限的篇幅所提供的信息量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挖掘的富矿。提纲挈领的调查结论,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没有那些穿靴戴帽的零碎,也没有常见的扯大旗作虎皮式的理论阐述,让读者看起来很直接、很解渴。更重要的是,调查单位对于调查对象“小城镇”的把握上,可谓独具匠心。
在眼下这个快餐文化、眼球经济盛行的时代,大家关注的大多是那些明星城市、特色小镇,无论是政策性的试点,还是市场上的佼佼者,能够进入话语体系的,毕竟属于“典型”、“范例”或“先进”层面的,这本身无可非议。不过,小城镇与城市不同,面广量大,根据作者的统计口径,全国有1.88万个小城镇,相对于660多个城市相比,小城镇的数量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的。如此庞大的小城镇具有哪些特点,面临什么问题,不是少数明星小城镇能够完全代表的。缺乏准确、系统的基础数据,成为小城镇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摸清小城镇的家底,关注全国小城镇的总体状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相关政策制定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成败的关键,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土地普查等全国性普查已经进行多轮,开展“小城镇普查”,应该是本书研究团队所希冀的目标。
当然,想必是限于时间、经费、人手等方面的原因,这份调查研究只选择了121个小城镇,相对于1.88万的庞大数字,样本数量或许略显不足,而且作者对于这121个小城镇的选择标准,也是语嫣未详。但相对于书中对小城镇的全景式表述、专业深度的分析以及大量鲜活的基础数据,这些都属于瑕不掩瑜的因素,反倒成为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城镇数据基础调查的最好佐证。客观地讲,本书所提供的小城镇信息,是笔者迄今看到的最为全面、最为深入和最具特色的调查和统计,不仅可以有助于政策制定部门了解小城镇的基本情况,而且对于从事城镇化、小城镇规划建设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是很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