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行网络的基础上,规划进一步置入步行路径,根据片区功能定位合理开放街区:中华路商业片区、凤新大道商务片区采用全开放模式,以贯通步行网络;中部住区片区采用半开放模式,以鱼骨状步行路径进行局部贯通;文教片区采用周边式模式,避免步行贯通对场地的干扰,弱化机动交通模式下城市“表层活力”的弊端。
规划沿内置步行路径两侧置入功能,以步行路径带动片区功能的混合布局,避免城市功能的极端分化,提升地块内部活力,促进街区内外同步发展。其中,规划在中华路商业片区、北京路商业商务片区及凤新大道商务片区内部的步行路径两侧置入餐饮、便利店等休闲商业功能,多样化布置城市功能;在居住片区的步行路径两侧置入便利店、菜场等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以毛主席故居为核心,沿延安路南段置入文化设施及商业服务业设施,形成红色文化步行廊道(图6)。

同时,规划结合片区功能定位及人流量大小,在商业商务属性等地块合理置入立体步行网络,提升片区整体可步行性,强化地上、地面和地下的空间联系。对于沿中华北路东侧的商业核心区,规划在其二层采用外廊式串联手法,提高店铺沿街率,并贯通地下空间,形成地下商业步行街;对于凤新大道、北京路两侧的商业办公建筑,规划采用退台式设计手法,形成二层步行平台,并对道路南北两侧的建筑采用连廊式衔接手段,缓解凤新大道、北京路等车行主干道对步行网络的割裂,以立体化步行手段降低机动交通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