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chard George Rogers英国建筑师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伴随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尤其在城市旧城区,公共开放空间不足、环境品质不佳等“城市病”问题日益显现。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1]。在这种状况下,城市微空间作为普遍存在的、未经利用或长期被忽视的空间资源,是城市修补的重要对象,是增加公共空间、提升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背景下,青岛市启动了《青岛市城市微空间利用及设计研究》编制工作,贴近民生,惠及民众,从百姓身边的空间开始,服务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针对城市微空间的利用及设计开展研究探索。同时,积极开展公众参与,深入了解居民日常活动特征及需求,力求共同缔造,一变倾城。

城市微空间没有明确的定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等城市主体空间,微空间往往规模较小,依附于城市主体空间存在。
城市微空间主要指城市各种主体空间边缘与角落地带的小空间,相对于城市主体空间,城市微空间具有不同的空间特质,具有依附性、模糊性、可利用性的特点[2]。

我们参考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等相关规范标准,综合考虑现场调研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案例,初步确定青岛市微空间界定标准:
① 空间分布:多存在于城市的旧区
② 典型规模:一般情况下,大小在100-3000㎡
在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规范中,最小的公园类型是面积为4000㎡的居住区小游园。青岛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小型开放绿地≥3000㎡(居住区组团绿地最小400㎡,青岛市社区游园3500-4500㎡)
③ 功能利用:具有可利用性
④ 开放程度: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以开敞空间和半开敞空间为主。与城市主体空间(如道路、广场)应有直接、开放性的联系,人群可以自由出入。

按微空间所在区域分类,可以分为商业区微空间、商务区微空间、居住区微空间及特殊区域的微空间,因其所在区域功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使用特征。

城市微空间按照主体空间及空间形态,可以分为:街心、道路转角、建筑退界、建筑围合四种主要类型,还包括部分公共开放空间(广场、公园)、河流、海岸、山体周边的特殊微空间。

巴塞罗那通过营造“公共空间”,引导城市内涵和形象的再创造。
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城市扩展区中逐渐走向衰落的地区,通过公共空间改造,改善城市环境,引导良币驱除劣币。
1981-1991年,政府采用“碎片”式更新的建议,从小型公共空间入手采用“针灸法”,单点切入,以许多小型公共空间改造与建设为主,例如改建和创造了许多小公园、小广场等,创造了城市风景,提供了自由呼吸的休闲空间。
巴塞罗那街廓内空间利用示意图[3]

巴塞罗那发挥自身艺术优势,在每个微空间都设置一些真正高水平的雕塑(公共艺术),既增添了空间魅力,又体现了城市的特色。
巴塞罗那到处都摆着著名艺术家的雕塑,它会给你一张艺术家的地图,并且告诉你只要乘着我们的轻轨车,你能把所有的雕塑都看一遍。
现在,这些原来的消极的微空间变成了城市的活力点,一直都有游客去,使得巴塞罗那重新变成了“世界十大宜居城市”、“欧洲创新之都”和“地中海曼哈顿”[4]。

巴塞罗那艺术地图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口袋公园是城市微空间有效利用方式。
口袋公园一个独特特征是:它们是由一块空地或被遗忘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国外许多口袋公园是社区组团、私人实体或基金会利用这些空间建成,为当地的邻里使用。
① 适应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
② 形成绿色斑块状城市公园系统
③ 支持城市旧城区、衰败区域的再生和重建
④ 加强政府和社区邻里之间的联系
⑤ 支持绿色开放空间的环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纽约佩雷公园
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
地点:美国纽约53号大街
形态:建筑围合(夹缝)
占地:390㎡
① 规模小:相对于城市公园、广场,口袋公园的规模相对较小。目前,学界尚没有明确规定,根据经验,美国口袋公园占地多在800-8000㎡。
② 功能少:口袋公园的使用者主要从事的是简单而短暂的休憩活动,如饭后的散步、小坐或儿童的游戏等。功能“少”并不是功能单一,而是结合本地使用者的需求极具针对性。
③ 人性化尺度: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们日常使用的尺度习惯。
④ 多样化场所:设置多种活动场所相互支持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
⑤ 社会性突出:可达性要满足使用者可以通过步行而很快到达,并承担大量本地人口的日常交往和社会活动。
国际象棋公园
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格伦代尔市
形态:建筑围合(过道)
占地:420㎡
参考国内外案例,口袋公园是微空间有效的利用方式。将微空间改造成为小公园、小广场,作为日常活动空间,成为公共空间的有效补充。按其所起的功能作用,主要分为两类:装饰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装饰性空间以景观绿化为主,辅以雕塑等公共艺术品,主要起到环境美化、指示引导、塑造特色的作用。规模较小的街心等微空间,可以作为装饰空间进行改造。功能性空间以活动设施为主,辅以景观绿化,主要承担人群休闲活动、健身游憩等公共活动,同时兼具环境美化的作用。建筑退界、围合类微空间应以功能性空间为主。
功能性空间与装饰性空间
参考《建筑外环境设计》(钱健、宋雷),城市微空间设计根据人的行为需求,除了基本的服务设施外,应包含三类构成要素。【基面要素】:铺装、绿地、水体等;【围护面要素】:围栏、墙体、绿篱等;【设施小品要素】:雕塑、桌椅、凉亭等。
总结来看,城市微空间应包含以下全部或部分设计要素:


① 注重绿化景观塑造,亲近自然。改造设计应注意保留场地原有的树木,同时可以利用树木提供遮荫。合理搭配植物,随四季推移形成丰富色彩变化。可以通过植物限定空间,围合私密空间。
② 丰富的细节设计,引入公共艺术,体现城市文化特色。设计过程中,可以提取历史文化符号、地方标志元素融入地面铺装、设施家具以及其他环境设施的细节设计。注重雕塑小品及公共艺术设计,有条件可以结合城市微空间开展公共艺术活动。
西安街景规划中的兵马俑元素
③ 结合使用人群类型及时空活动特征,完善服务设施与活动场地,提供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功能。结合问卷调研、现场访谈等,对商业区、商务区以及居住区的微空间设计应各有侧重。
④ 人性化尺度,整体性设计。以人的角度出发,注意空间的尺度以及功能组织,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及行为活动需求。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微空间设计,充分考虑周边环境,与附近建筑、开放空间等相结合,达到整体协调、和谐的效果。
⑤ 公众参与,共同设计。微空间设计应体现“共同缔造”的原则,设立各种途径实现居民参与。例如,可以预留公共艺术墙、展板或者社区植物园等,让社区居民参与微空间营造中来。
参考文献及资料(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1] 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 城市“边角空间”利用的研究.
[3] 公共空间的复兴—巴塞罗那城市扩展街区改造解读,赵之枫
[4] 李忠观点 | 老城区,新动能,华高莱斯
[5] 景观中国:口袋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