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一月,对设计公司来说是校招季;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找工作的关键时候。
因为工作,我接触过的设计公司大大小小有几百家,拜访过的有上百家,专业主要是规划、建筑、室内、景观,体制有国企、民企、外企。
常有人问我,好设计公司长什么样?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好公司在业务、文化、管理思维上各有特点。而且,对个人发展而言,好公司没有普适性,一个好公司并不是适合所有人。
反过来看,不好的(油腻腻的)设计公司倒有很多共性,同学们在初入职场的时候要尽可能规避。下面根据我26年的工作阅历,提炼一些简单、直观,从同学们的视角就可以观察到的16个要素,帮助大家甄别那些油腻腻的设计公司。
油腻指数:16条中,满足8条以上算是比较油腻;达到12条以上就是相当油腻。
特别说明:
中年男才有资格被评价是否油腻腻,同样,本文讨论的设计公司也有一个范围,要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标签:
创始人40岁以上(60后或70后);
公司十年以上;
规模百人以上(以建筑设计公司为例,规划、室内、景观设计公司人数规模酌减)。
所以,大师事务所和80后创办的小鲜肉设计公司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同学们切不可照搬下列要素来评价。
推广资料
线上的网站、微信、微博,线下的海报、折页、杂志、书籍等媒体,我们能看到公司的很多资料。看这些资料不仅看个热闹,不妨研究研究门道。
1、有power,没有point
油腻腻的公司为彰显实力(power),往往把所有的项目都堆砌在资料中,但没有重点项目(point)的解析。
2、网站上的资料抽风式地更新
想起来的时候才更新一下资料,说明市场、品牌工作不成体系,业务模式处于初级阶段。
3、效果图比实景照片多
这说明公司落地项目少,或者项目实际效果不佳。
办公室
对有意向的设计公司,同学们最好抽时间去实地看看。办公室不像推广资料容易涂脂抹粉,所以更能看出门道。
4、老板办公室面积很大很大
多大面积算很大呢?这个不好量化,但大致效果是:空间尺度或空间序列让你感觉有压力。
5、开放交流空间严重缺乏
茶水间、休息区、洽谈桌、图书吧等开放空间几乎都没有,即使有也仅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有的公司甚至还是传统走廊式办公平面布局,没有公共办公区,一个部门一间独立办公室。
这反映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交流、协作不足,甚至各自为战。
6、呆滞的告示栏
很多公司在门厅附近有一个公示栏,很值得观察。油腻腻公司的公示栏有两个特点:一是充斥着各项管理规定,重点在违反规定如何处罚;二是最近的一张通告是半年前的。
7、办公室太乱
设计公司都很忙,适度杂乱是最佳状态。但是,太乱就有问题了,说明员工普遍对企业没有归属感、认同感。这些公司的员工流失率往往很高。
8、多数员工面部表情木然,没有生机
设计公司虽然加班多,但并不是没有活力的理由,表情木然的背后是没有趣味、没有价值的工作。
如果有师兄、师姐、朋友在这家公司实习或工作了几个月,不妨向他(她)了解点公司的管理和经营。
管理
9、薪酬制度
每月发两三千元生活费,半年或一年结算一次奖金。
10、行政流程复杂
比如一张派车单要7个人签字的。说明行政部门没有内部客户意识,在“监管”中刷存在感。
11、一切与花钱相关的事宜都习惯性无理由推迟的
如报销、借款、发工资、发奖金、支付分包款等等。
12、中层以上干部都是40岁以上
13、管理者持续抱怨员工没有执行力,抱怨90后没有责任心
经营
14、一味强调服务,永远不和甲方说NO
公司把所有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挣现钱的项目中,没有面向未来的思考、研究和行动,所以只能服从甲方的一切要求。
15、主要靠关系接项目
接项目,关系和技术都是需要的。但设计公司终究是靠技术吃饭的,应该以技术为主、关系为辅。
16、设计上把COPY当创新
山寨是1.0时代设计圈的普遍做法,在2.0时代还用这种手法,路肯定越走越窄。
这16条的背后是产品战略、企业文化、运营体系、绩效管理等等高大上的管理术语,是“表”和“里”的关系,在我的经历中几乎屡试不爽。
欢迎对此话题有兴趣、有见解的同学们、朋友们留言交流。
注:本内容来源ADU咨询(ID:wlcy102425),转载注明来源,十分感谢作者的悉心编写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使用。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1】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与实践
【规划师论坛2】新时期下“街区开放”的理论认识及技术探索
【规划师论坛3】路权共享导向的开放街区规划设计策略
【规划师论坛4】“小街区规制”——“街区制”的成都实践
【规划师论坛5】居民主观感受视角下的广州保障房住区空间共享
【规划师论坛6】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开放与共享
【NEW BOOK】《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理论与实践》
【PM】综合管廊建设的“三级架构”运营模式研究
【PM】天津滨海新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机制研究
【专题研究1】空间规划实践的重心转移: 从用地协调到共治规则的建立
【专题研究2】面向专项规划整合的空间规划方法探索——以广州市“多规合一”工作为例
【资讯】《规划师》?咸阳论坛(2017)通知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