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论坛上,深规院总规划师吴晓莉发表题为“人本视角下深圳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的主旨演讲。针对土地空间、人口对深圳发展的严峻挑战,她提出要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吴晓莉认为,在人本视角下,城市竞争力体现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本质是城市是否“宜居宜业”。根据深圳的优势、不足与挑战,她认为可以从科学管理人口、改善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创业环境、优化城市景观等方面着手,提升深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深圳经验。
荆万里:深圳国际低碳城的经验分享

荆万里在主题为“应对气候问题的规划行动”的自由论坛上发言
在自由论坛上,深规院规划设计二所所长荆万里发表题为“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区物理环境优化与微气候设计”的主旨演讲。以深圳国际低碳城系列规划为例,从碳汇网络、微气候优化等方面分享了深圳国际低碳城的相关经验。如建设可自持、可体验的绿色基础设施,以构建绿色生态安全格局框架;通过对深圳国际低碳城物理环境进行专题研究,对风环境舒适性、通风效率进行评价,了解通风问题区域,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微气候设计与优化;运用“骑楼”、风雨连廊,打造10分钟无雨步行圈。通过微气候优化,可实现间接减碳0.6万吨。

左右依次为:胡辰、孟谦、聂家荣(更多讲者照片还在路上……)
王耀兴、陆学、任世民、汤钟、梁骞、范丽君、孟谦、聂家荣、胡辰等九位规划师分别在专题会议作学术报告。
王耀兴对2004年以来深圳福田区城市更新活动历程进行回顾,将全区城市更新活动分为“个案探索阶段”、“全面推进阶段”以及“大规模铺开阶段”三个时期,总结各阶段城市更新活动的得失及其对更新制度完善的积极影响,并就未来城市更新趋势及可能面临的新问题提出预判及建议。以期在“强区放权、事权下放”背景下,为深圳全市乃至全国的城市更新管理工作提供镜鉴。
任世民在总结回顾深圳现有重点片区单元整体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北站商务区的特征,分别从决策统筹、运营统筹、要素统筹、权责统筹四个维度,梳理整合城市设计控制要点,建构对土地开发模式适应性较强的精细化管控端口,探索面向空间价值实现的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实施路径和机制。
汤钟根据超高密度开发强度的特点和问题需求,结合深圳市南山区留仙洞总部基地某典型高密度开发地块的建筑方案,提出不同的海绵城市达标策略,以期为其他同类型项目提供了深圳经验。
梁骞以深圳市十五个重点区域的综合管廊建设区位研究作为案例,通过应用技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对各区建设综合管廊的适宜性进行评估,不仅得到各区域的总体评分以及评价等级,而且明确了各区域在不同要素上具有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为综合管廊建设的有关决策提供方位、多层次的支持。
孟谦参与了《深圳市“十三五”人才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此规划是深圳全市层面第一个住房保障的空间规划,对深圳市保障房进行了开启性、全局性、策略性的空间统筹安排,并制定了动态化、过程化的刚弹结合的实施项目资源库。旨在通过对保障房的空间梳理与供给模式安排,探索深圳超大型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实践,提升深圳对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深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聂家荣以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空间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在复杂权属现状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地权关系的理清来推动多元利益实现,进而推动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