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当前城市设计工作得到空前重视,而古城保护规划又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笔者以古城保护的视角,梳理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设计思路,认为设计古城街区,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传统的城市空间形态;二是关注历史文化价值的能见度;三是关注地域美好生活的延续。文章结合苏州12#、13#街坊的具体实例,以期为类似地区的规划工作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本文为“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宣讲论文作者:张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分院
本文为“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宣讲论文
作者:张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分院
01
引言
1
城市设计发展趋势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不具备法定性,没有固定的工作框架,却十分重要。邹德慈先生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引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 王建国教授在《城市设计》一书指出“城市设计是指人们为某特定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由此可见,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特色、设计城市公共空间上,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城市设计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逐渐成为解决城镇发展问题和提升城镇建设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由此可见,中央将城市设计的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城市设计的内涵也明确注入了文化、地域、城市修补等重要内容。城市设计工作需要结合地方实际,在自身工作重点、技术手段上不断改进提升和丰富完善。
2
古城保护规划趋势
国际上关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城市设计在其中的地位,随着这五个阶段的演变而不断提高,城市设计的内涵也随之丰富。第一阶段为遗址保护阶段,强调对已发掘的遗址的保护,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城建筑应该妥为保存,不可以破坏”(《雅典宪章》),这个阶段可以说城市设计的参与是微乎其微的;第二个阶段为规划控制阶段,通过《威尼斯宪章》将保护对象扩大到“一定规模环境”和“随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认为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至此,城市设计开始参与到保护与发展规划中;第三个阶段为公众参与阶段,这一阶段开始重视人在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不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城市设计在古城保护中应该关注不同人群的需求;第四个阶段为功能更新阶段,这一阶段意识到历史地区的活力十分重要,规划需要使得保护地区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解决保护与现代生活的矛盾;第五个阶段为地方文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保护工作,更加重视“地方性”,强调文化的内涵与可见性,因此,城市设计在设计物质空间的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地方的经济特点、文化网络和生活习俗。
关于保护与发展的国际宪章、公约、惯例的诞生历程示意图
我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经历了点状保护、名城保护、街区保护、风貌保护和内涵式保护的发展历程。与国际相比,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文化+旅游”的探索期,各地均面临着保护孤立、商业过度、功能负荷过重、文化消失等新困境。城市设计在保护中的重心似乎不应该再仅仅聚焦于外部环境的整治与设计,更应该着手解决历史文化地区面临的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有新的思路与技术探索。
国内与苏州关于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的发展历程示意图
02
苏州古城12#、13#街坊的城市设计探索
苏州的古城保护工作开展较早,自1982年苏州入选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起,有关住宅、街区、历史地段等的各类保护规划便不断开展,成为国家在各时期保护与发展实践的典范。12#、13#街坊的城市设计探索,正是在苏州古城保护进入历史新时期,保护规划强调人本性、专业化、发展性的背景下展开的。
基地特征与核心问题
1)古城保护的重要区块
12#、13#街坊是苏州古城保护结构“两环、三线、九片、多点”的重要组成。两个街坊位于东北街、临顿路、白塔东路和仓街围成的街区内,是苏州古城54个基本控制单元中的两个,也是拙政园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东北街步行段及其东部延伸段为基地北界线,平江路贯穿基地南北,因此,两个街坊又位于古城保护的街环之上。基地内有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市级文保单位北半园,北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忠王府、苏州博物馆。
12#、13#街坊在苏州历史城区“两环、三线、九片、多点”的保护结构中的位置
2)遗存丰富、风貌完整
12#、13#街坊以狮子林寺建成为标志,城市建设情况可追溯至元代。基地内存有国宝单位狮子林、市宝单位4处、控保单位4处、登录点6处;传统风物古井30个、古桥梁6座、古驳岸3条、古树2棵;此外,基地另有工业遗产3个、历史地段3块、历史街巷10条。基地内保留了苏州传统的民居空间、街巷空间与河道空间,古城风貌较为完整。
12#、13#街坊内的历史遗存
3)困境:特色难现
随着平江路历史文化片区和拙政园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和建设的逐渐展开,12#、13#街坊淹没在两大片区之中,逐渐出现了街区空间意向模糊、文化资源隐形、功能业态失衡、生活魅力渐衰等问题。如何彰显地方特色,提高街坊文化价值的能见度,成为本次城市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规划对策
1)关注传统空间
(1)以“留”为主的原则
古城街坊不同于常规城市空间,在城市设计时,应充分尊重现有物质空间,切忌大拆大建。规划基本保留了所有现状建筑,根据实际情况仅对三块用地进行了整体更新设计,局部地区进行微调整。规划总用地37.57公顷,规划更新面积3公顷左右,更新地块内建筑面积2.89万平方米。
设计后12#、13#街坊机理变化
(2)识别公共空间
规划在意向上,借用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组织空间秩序。首先识别最为重要的街巷和河道空间,形成景观联系走廊;通过各条历史街巷与景观走廊的交汇,识别出公共空间节点,结合重要的保留和新建建筑构筑观节点,从而达到“步移景异”的意境。
12#、13#重要公共空间的识别
(3)梳理街巷河道
街巷河道的空间关系是苏州古城的重要空间特色。规划梳理街坊街巷河道体系,明确形成七种街巷河道空间,其中,以步行为主的巷弄红线宽度为4-10米不等,两街夹一河、沿河内街、沿河外街等是主要的空间形态,在进一步的规划中,考虑临街、临河面的业态重点。
街、巷弄、河道的空间关系
(4)交通空间组织
交通压力过大,是苏州古城所有街坊的通病,12#、13#街坊游客、居民、工作人群众多,交通问题尤为明显。规划强调限制机动车交通,将机动车交通分为双向车行道及限时单向车行道,双向车行道为基地内外衔接路和内部主车行路,限时单向车行道为连接内部主车行道的主要街巷;规划提出交通分时限行管理以缓解街坊交通时段性差异明显的困扰。此外,更新现状地面停车空间,改为地下停车,并结合地面规划旅游服务中心,增加三处立体机械升降式旅游服务公共停车场。识别可以改建的生活空间,提供生活服务公共停车场,停车场均采用机械升降式。
12#、13#街坊交通系统规划
2)关注文化空间
(1)串联文化遗迹
现状文化遗迹散落在街巷内部,缺少空间引导,文化的能见度较低。规划借鉴法国第戎古城猫头鹰环游线路的手法,规划四环三线主题文化线路,串联街坊主要文化遗迹,体验园林、创意、桐芳、弄堂和滨水等不同的主题文化。
(2)两增一减调整业态
现状街坊业态类型单一,以零售、小吃、小饭馆为主,缺少文化体验业态,难以彰显基地历史文化底蕴。规划提出两增一减的业态调整策略。一是增加体验性文化功能,仿照日本奈良町的做法,依托现状闲置文保、控保建筑,植入小型博物馆、展览馆、档案室、研究中心等日常可以开放的公益服务设施;二是增加体验性消费功能,利用部分传统民居和工业遗产建筑,植入高品质的住宿、餐饮、休闲、文化创意等消费设施;三是减少小商品零售业,通过市场杠杆逐步淘汰低端零售业。
12#、13#街坊业态调整规划图
(3)培育创意产业
街坊内部逐步自发生长出一些影视文化、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字画工作室等小型创意产业。规划利用现有闲置民国时期的工业地块和现代工业遗产,整体规划创意集市,打造街坊新的文化名片。
3)关注生活空间
保留原住民是保护生活真实性的重要手段。根据阮仪三先生的相关研究,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人口保有率应在60%左右,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生活结构和方式不被破坏。现状居住用地达到51%,根据古城保护规划,城市生活仍将是街坊未来的主要功能,因此,设计生活空间是规划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规划建议参考布鲁日古城保护的做法,制定严格的交通管制政策,将小型公交交通工具引入街坊,维持并修复一定的生活住宅,降低现有的商业零售业比重。此外,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服务改善
现状街坊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明显,规划以老年人的步行出行半径250米为考量,布局社区服务中心,同时配套卫生站、体育健身、商业、餐饮、幼儿园等日常性服务设施。重点改造垃圾搜集点、公共卫生间等环卫设施,保证社区健康、美观、清洁。
12#、13#街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图
(2)住宅质量改善
规划依据现状建筑综合质量,对街坊内的所有居住建筑进行分级分类,同时考虑其他商业和公共建筑,提出修缮、维修、整治、拆除、保留五种保护和更新模式,积极探索多样的建筑风貌保护方法,针对每栋建筑提出适宜的保护与整治措施。
建筑保护更新方式
(3)绿化环境改善
规划将街坊内绿化、铺装、桥梁、驳岸等环境空间分类引导;同时加强街道家具的趣味化、艺术化和生活化的设计引导。
03
启示与结论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贯穿于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规划始终,一般而言,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苏州古城12#、13#街坊城市设计的探索,笔者认为,古城保护框架下的城市设计不同于其他,是在城市存量空间和历史空间上对美好生活的设计,应当采取地毯式的排摸手法,将设计的视角聚焦于城市传统空间的分类梳理、文化价值的挖掘彰显和地域生活习惯的充分研究。当然,各地的名城保护规划情况存在差异,相关的城市设计重点也将有所不同,关于古城保护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思路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文中图片来源于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