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动交通方面,包容性街道应该通过改变街道断面和平面,如缩减车道宽度、缩小转弯半径等,来影响驾驶行为,从而降低机动车的车速;在城市生活服务区段的街道采取交通稳静化处理方式,如缩小交叉口空间(图6)、改变交叉口路面铺装或做抬高处理(图7)、在交叉口中心设置小型减速带或减速桩,提升慢行交通环境质量,使各种交通方式都能平等地使用城市街道,保证街道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在公共交通方面,包容性街道应该具有较高密度的公交线网及站点覆盖率、良好公共交通的换乘条件、完善的慢行交通与公交站点的接驳系统。首先,可以通过优化公交线网,增加公交线网密度,设置公交车道及专用信号灯,来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其次,应该完善公共交通站点周边的步行和自行车通道,使站点周边的慢行环境更加人性化,保证弱势群体能够方便地使用“慢行交通+公共交通”;最后,应该改善街道两侧的公交车站候车环境,如为常规公交车站设置候车亭,并配置休息座椅(图8),满足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在候车时的需求。

在慢行交通方面,包容性街道首先应将保证所有人的步行安全置于优先级的地位,包括老人、残疾人、儿童及推婴儿车的家长等,为行人提供较为宽敞的人行道,并保证其干净、整洁。其次,也应为非机动交通提供安全的行车环境,可以在自行车道及过街通道上通过划线和有色铺装进行标识(图9),避免非机动交通与机动车发生冲突;在自行车交通量较大的路口,可以设置自行车专用信号灯,保证自行车行车安全。

此外,我国城市中有相当比例的低收入人群使用电助动车进行中短距离出行。针对此情况,包容性街道应该营造良好的电助动车行车环境,协调电助动车与其他交通之间的关系。在电助动车出行较多的路段、交叉口采取机非隔离处理,保证电助动车的行车安全,减少其对机动车交通的干扰;在自行车和电助动车出行数量相当的路段上,应采用非物理隔离方式将两者进行分离(图10);在街道两侧为电助动车提供一定数量的可充电设施,可结合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