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全国城镇体系格局中,准确定位粤港澳大湾区?
——本文是李迅先生在“大湾区规划论坛”上,结合《“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研究》、《“经略”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研究,对上述问题的阐释。

文章转自:城PLUS(ID:caupdsz)
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
的国家城镇空间框架
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和倡议,这将对国家空间格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带来重大的影响和机遇。
深化落实国家三大战略,在“两横三纵”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以多向开放的城市带和发展走廊为空间骨架,以重要节点城市为战略引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引导城市群地区的协同发展、促进群外地区的特色发展,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国家城镇空间布局。
国际:
充分贯彻“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开发开放发展理念,加强与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联系,以国内发展廊道支撑城镇发展,以重要节点城市强化战略引领作用,共同打造内外联通、多向开放的城镇空间新格局。
国内:
国内以“两横三纵”和多个城市群为骨架,衔接国外六大经济走廊、三大航线和多国多港的开放格局。

“两横三纵”: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
六大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
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以发展走廊构建城镇空间格局的总体框架;构建区域的互联互通网络和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均衡,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化格局。
推动发展走廊的双通道建设,形成沿海(海陆)、丝绸之路(陆桥+青兰)、长江经济带(沪汉蓉+沪昆)、京哈京广(京广+京九)、西部南北(兰成昆+西渝贵)的网络化格局。

多向开放的发展廊道示意图
形成世界级城市群和国家级城市群的城市群体系,作为支撑我国城镇化空间的主要载体。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示范,推动城市群地区的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同时构建以世界级、枢纽型、边境型、支点型城市群和城市为主体的多中心体系。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带动辐射周边城市发展。

全国城市群规划图
“一带一路”视角下
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定位
粤港澳地区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合作发展,已经是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国内市场和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枢纽。从经济规模、外向程度、产业形态、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合作水平等方面看,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成国家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在“一带一路”塑造的多向开放、经贸文化更高层面、更深层面的交流格局中将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粤港澳地区应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充分发挥各自资源、文化、产业优势,主动对接新兴市场,以深化开放带动内部转型提升,在链接内陆市场与海外新兴市场起到生产组织和服务中枢的作用。
珠三角:推动生产组织模式的转变,从简单的产品输出,转向以输出技术、信息、服务和标准为主,提升全球生产组织和市场管理能力;
香港:进一步发挥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以及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扮演超级联系人角色。
澳门:围绕“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定位,在促进经贸文化交流、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发挥服务支点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一带一路”推动国家由全球化的“世界工厂”向全球化的创新、服务和标准输出者转变,这将面临更广泛、更高层级、更为激烈的全球化治理竞争与挑战。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应强 化国际影响力,主动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和资源定价,提升全球话语权;另一方面,强化国际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交往、门户枢纽等核心功能,提升全球竞争力。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市场成熟度、产业链合作分工、自主科技创新以及港澳的营商环境优势,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国家创新发展。

珠三角发展模式及粤港澳区域合作机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尤其在倡导包容性全球化价值导向下凸显更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珠三角长期积累的引进来经验以及相关的土地、市场等制度创新,无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其次,粤港澳地区本身就是一国两制下互利合作共赢的地区,二区九市分属不同关税区,拥有不同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粤港澳地区长期积累的合作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甚至发展经验教训等方面,将为跨地区的互利共赢合作提供良好的范本。

(图片来自网络)
粤港澳地区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持稳定和持续的经贸文化交往,在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交流紧密。粤港澳与东盟地区文化一脉相承,拥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地理区位、多元文化、开放前沿等条件,使得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文化合作交流中扮演着窗口和交往中心的地位。
粤港澳要发挥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国际化优势,充分利用侨乡、英语、葡语三大文化纽带,推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建立全方位的交流平台,推进全方位深化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广互利共赢、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形成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博览会(图片来自网络)
响应“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
区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扇面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扇面,建构多极支撑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形成兼顾双向开放,统筹海陆发展,全面互联互通的开放型空间格局。围绕自贸区建设,结合深圳大空港地区和广州白云空港等战略性平台建设,强化湾区国际化职能,形成世界级的活力湾区。

要建设互通互联、全面开放的基础设施网络联系,加强与沿线国家港口合作,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兴建经济合作区、港口,自贸区和工业区,构建“国内、海外港口+国内、海外生产基地”的网络生产组织模式;

原有贸易港口:广州、深圳、香港、马尼拉、文莱、雅加达、新加坡、巴生、槟城、曼谷、胡志明、河内等。
新增贸易港口:科伦坡港、汉班托塔港、索纳迪亚、吉大港、皎漂港、克拉地峡、西哈努克港、关丹港、防城港、比通港等。

要提升机场群整体运能,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航空客货运转中心,进一步拓展西欧、大洋洲及北美洲等地区航线,形成“X”型对外航线布局;

珠三角国际航线发展示意图
要加强与东盟的陆路联系,形成粤港澳至东南亚、中东、欧洲的新陆路通道;强化辐射国内腹地的战略通道,构建双向开放的空间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