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区域内25个城市被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
并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以2011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依托的成渝城市群,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都、重庆两城市为核心,包括四川省内11城市以及重庆整个地区。今年年底前,成渝城市群规划或将会上报。

从资源和区位优势看,成渝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备打造成为有全国性影响、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成渝城市群包括重庆全域和四川的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内江、宜宾、泸州、自贡等11个城市。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改变重庆成都双核独大的局面,还可以补上两地中小城市“塌陷”的短板。
成渝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密度、综合竞争能力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并不遥远。

1994年“珠三角”概念首次提出,2008年12月正式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珠三角城市群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与港澳紧密合作。
今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环长株潭城市群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外围分别发展常德、岳阳、衡阳、娄底4个次级城市圈(带)。总面积9.96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GDP占全省79%,是湖南重要的一大区域,对全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就把“环长株潭城市群”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并着力的发展这一战略型新兴产业。
现今上升到重大国家战略,说明环长株潭城市群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将是一大机遇,对湖南来说是一大福音。
除此之外,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可以看出,未来中原、哈长等城市群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做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可见,伴随城市群崛起,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群的区域增长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此前表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打造20个城市群。
具体是5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6个地区性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
对于城市群规划的进展,方创琳透露,哈长、成渝、海峡西岸三个跨省城市群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中,今年年底前有望陆续推出。
除了城市群布局,11月3日公布的《建议》还对“十三五”时期,整个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做了设定: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表示,传统说法叫“四沿战略”(沿海沿江沿边沿线)。区域经济是一个整体,讲究“点线面”结构,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从而形成一体化结构。其中“线”的构成尤为重要。目前,这三条轴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需要破解。
此外,《建议》指出,要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在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方面,方创琳认为,若干重点经济区即是重点城市群地区。换言之,“十三五”期间需要增强20个城市群的建设。这20个城市群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没有竞争,只有竞合(竞争中合作)。但每个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