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韧性社区建设尚停留在初级的硬件建设阶段,长期的以开发商为主体的社区建设模式丧失了“民众是社区营造主体”的意识,导致社区软性建设的落后,社区的自主能力建设不足。因此,我国的韧性社区建设应秉承“长期营造”的理念,增强民众的社区主体意识,鼓励居民参与到韧性社区建设的工作中。
(1) 设立社区发展补助计划,鼓励社区民众自主参与社区发展事务。在社区营造中,通过政府提供资金补助,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民众参与社区事务,实现长期建设。城市不同的部门都要参与到相关补助计划中,从政策上为社区发展提供引导,如交通局可以通过补助计划鼓励社区完善停车空间;规划局可以鼓励社区进行公共空间的美化;公安局可以鼓励社区成立社区志愿者巡逻队等。实现社区“长期营造”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成立社区发展协会等非政府团体,申请并组织执行社区发展计划,以提升民众的社区主体意识,凝聚社区共识;其次,要根据社区发展的情况,鼓励社区组织自发提出社区建设方案,由规划部门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协助。通过这样的过渡,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发展。
(2) 在高龄社区引入社区住宅。我国的社区已经初步呈现老龄化特征,社区居民对救灾知识掌握不足,实际行动能力低下,因此可采用城市更新的方式,在部分老旧社区中兴建社会住宅,吸引青年租客。我国很多廉租房的品质较差,空间设计不合理,新建的社会住宅应在建设标准与空间配置上有一定的保证。此外,可建议青年租客参与社区发展工作,与社区其他居民建立友好的关系,为社区发展提出积极的建议,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
(3) 探索社区自主更新的方式,完善社区防灾空间建设。我国的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已存在很多老旧社区,其环境韧性严重不足。而我国城市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更新的,建设的主体多为开发商或者政府,难以令社区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这对于社区集体是一种破坏。因此,我国需探索自主更新的方式,结合“土地区划”策略,在专家团队的协助下,对社区进行最优规划,完善社区防灾空间,提升社区硬件韧性,并根据社区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