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万庄社区是新中国的居住样板,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计划经济时期单位社区在规划理念、建筑设计层面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存、社区记忆和建筑多样性;同时又在长期的“服役”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居住、环境和社会问题,是拆是留陷入两难;这不仅催生了人们对其物质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好奇,亦激发了专业从业者对其建筑价值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为此,“爱上百万庄”志愿者联盟于11月15日邀请了来自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中心的窦森建筑师做了一场题为《百万庄社区改造若干问题设计研究》的讲座,并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与百万庄居民代表开展了积极交流,针对百万庄现存实际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讨,活动在开放、意犹未尽的氛围中结束,大家期盼着以此为契机的进一步行动的开展。
窦森
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经济学双学士
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中心建筑师
清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获得者
讲座内容试图通过完整的调研、分析,为百万庄社区提供一套综合的改造方案。
源起 | 何去何从

百万庄社区范围
百万庄社区位于北京西城区展览路西侧,建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旬,是新中国第一个自主规划设计的小区。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九个片区及百万庄中里,占地总面积21.09公顷。建设之前的百万庄是西郊一处坟地,称为百万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划定西郊为行政办公区,在百万庄一带建设了建工部、外文局等国家机关,1952年由张开济先生在三里河一带主持设计了国家行政中心,即今天的“四部一会”办公区。而百万庄作为“四部一会”和周边部委的配套住宅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的。
作为“共和国第一住区”,百万庄在规划上借鉴了西方“邻里单位”和苏式“扩大街坊”等先进思想,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水理念,运用了独特的天干地支命名法;在布局上采用八卦回纹样的围拢式布局,形成了低密度南北通透的周边式街坊,培育了良好的社区氛围和邻里关系;在设施上幼儿园、公社、小学、邮局等一应俱全,社区中心布置了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和街坊院落形成有层级的公共空间。

百万庄社区“中西合璧”的规划理念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百万庄社区先后经历了六十年代的兴建宿舍、七十年代的抗震加固、九十年代的单位建房,社区居民换了几茬,城市环境也发生了巨变,时至今日,累积了丰富的社区记忆、历史遗存和建筑多样性,形成一种独特的社区生态。

百万庄六十年的回眸

左:百万庄社区大事记。
右:百万庄周边城市环境变迁。
然而百万庄小区也确实老了:
首先房屋结构需要加强,窗体保温差,管道老化,水暖电等基础设施落后;
其次小区内违建四起,原来严整对称的布局被破坏,城市周边高楼的兴建,影响了住区的微气候;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和私家车的普及,小区内部兴起了“圈地运动”,严重破坏了原本生机盎然的公共空间;
年轻一辈的离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留守于此,外来租客的增多导致人口结构的改变,社区的群众基础逐渐瓦解。

百万庄社区真的“老了”
今天,我们站在百万庄小区何去何从的风口浪尖,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危旧房改造介入,居民热切地盼望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作为新中国的居住样板,具有代表性的规划、建筑学意义和广泛的历史价值,专家、学者们希望进行保留修缮。这篇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笔者试图进行折中的改造,在保留社区历史价值的基础上探求可持续的现代性,为百万庄小区的更新提出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

百万庄社区改造背景
深入 | 现状调研
百万庄社区周边的城市肌理主要由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构成,文创产业较多,商业服务便利,医疗停车设施不足,绿化系统不均。因此在改造中可以抓住周边文创类产业较多的特点,适当改善医疗、停车等公共设施的现状,协调城市生活均衡发展。

百万庄周边城市生活
建筑年代:最初规划建造的周边式住宅确立了社区的格局,五六十年代的“自建宿舍”开始侵占组团的中心,唐山地震后私搭乱建现象盛行,八九十年代中里的商品房建设使社区中心完全丧失。
建筑高度:最初建造的三层住宅确立了社区的规模与尺度,后期百万庄中里的五、六层住宅打断了原有的视觉通廊,世纪后核建大厦和周边高层住宅楼使社区成为城市洼地。

左图:百万庄社区建筑年代。右图:百万庄社区建筑高度
功能现状:最初社区的主要功能为住宅及学校、公社、托儿所等公共设施,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办公建筑、仓储建筑和街边商服混合了社区的功能。
社区产权结构:主要由八家单位(原八大部委)占有,经过产权的变更、转让,现已呈现出纠缠不清、边界不明的状态。

左图:百万庄社区功能现状。
右图:百万庄社区产权结构
笔者对百万庄所属的百西、百东两个社区服务站进行了访谈调研,在访谈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估算、分析、比对,得出如下结论:
百万庄社区人口密度为13531人/平方公里,西城区人口密度25767人/平方公里,北京市中心人口密度23953人/平方公里,说明百万庄社区总体人口密度较低,这和较低的容积率是一致的。
社区常住人口比例为0.59,西城区常住人口比例为0.84,北京市常住人口比例为1.56,说明百万庄社区人口外流较多,人气下降明显,整体呈衰落的趋势。社区常住流动人口占比41.6%,常住老年人口占比53.2%,说明社区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人口结构呈现异质化。

百万庄社区概况
百万庄的原始住宅主要有三种类型,三层的周边式住宅,东侧的三层筒子楼宿舍和申区的二层花园洋房。
周边式住宅外向入户,向内设置阳台,户型分为60平“Z”型、“一”型和75平“L”型、 “一”型等,在转角处形成多种户型组合方式。户型设计在当时的条件下标准很高,每个房间都有窗户,厨房、卫生间通风,暖气、垃圾通道等一应俱全。东侧宿舍采用内廊式布局,19平匀质户型一字排开。

百万庄社区典型户型
目前据居民反映,住宅的整体结构仍然稳定,但管井、墙体、屋檐等部位已经有明显的老化。管道渗水后,会在墙体表面形成霉斑,引来蚊蝇聚集。屋檐也有掉皮的现象,偶然可在楼道内看到裸露的木条。由于住宅没有设计保温层,原始木窗的保温性能也较差,每年供暖前后都异常阴冷。

上左:凸阳台加建与加固圈梁 上右:楼道内裸露的屋顶木条
下左:宅前围合的小院 下右:厨房内的管道出现老化
百万庄设计之初在社区中心布置了公社、学校,在街坊中心布置了托管班、锅炉房等;目前社区级的公共设施基本沿用,功能有所不同,街坊内部的公共设施多被违建侵占。

百万庄的公共设施现状 上左:展一小
下左:便民超市(原社区公社) 右:功能分布
“广场-街道-院落”三级的公共空间体系已被破坏。此外,由于缺少停车空间,车辆路边停放、进入组团等现象十分普遍,对社区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但值得一提的是,社区的绿化植种始终丰富,环境也十分宜人。

百万庄的空间环境现状
追溯 | 单位社区
深入调研之后,笔者惊讶于百万庄小区的现象之复杂与繁多,应当改什么,让笔者感到困惑。于是,笔者决定向前追溯,在历史的演变中寻找这一类小区的共性。最终寻找到的类型是单位社区。单位社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体制下的特定产物,主要指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由国家或单位开发,集住宅、学校、商业及配套设施等于一体的规划组织形式。在认知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归纳其主要特征如下:
单位社区的布置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就近居住”的原则,多分布在近郊一带(二环至四环区间),并从旧城边缘向外拓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体现了“职住平衡”的重要理念。

左图:建国初期单位社区的分布
右图:目前单位社区的分布
单位社区的布局多采用周边式、双周边式,围合出完整的街道和有层级的公共空间;社区中心布置公共绿地和服务设施,形成内向的广场和约等的服务半径;表现出对称性、 围合性、内向性的特点。在道路系统规划层面,遵循“通而不畅”的设计原则。
自左至右:百万庄、酒仙桥、京棉厂的规划设计布局
在建筑形式上,多采用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在山墙、檐口、扶手等部位添加苏联装饰,立面上出于构图因素设置阳台,屋顶则采用传统的双坡或四坡大屋顶。户型设计则遵照“经济实用、结合国情”等原则。
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社区的居住群体较为单一,邻里关系密切。市场化之后,外来人口大批涌入,最初的居民步入老年,单位社区的年龄结构转向老龄化,居民结构呈现异质化。
此外,单位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也从自足模式向社会共享模式转变,呈现外向化、社会化的趋势。随着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圈地运动”, 单位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也逐渐分散化。由于缺少停车空间也导致现今路边停车、见缝插针、外来车辆沾光蹭停等现象严重。相较之下,单位社区的绿化环境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多为高大乔木,至于具体的活动空间,宅间绿地等较为欠缺。

单位住宅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
左:大屋顶 右:檐口、山墙添加苏联装饰
笔者通过案例的比对分析,可以得出其现状价值主要在于文脉、风貌两个层面,这一部分应以保留为主;而现状问题主要在于居民、住宅、公共设施、空间环境四个层面,应以改造为主。并以此为依据,归纳、拓展出单位社区改造需要考虑的若干设计问题如下:

单位社区改造的设计问题
立场 | 社区更新+
单位社区改造也是城市更新背景下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推行城市科学设计,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倡城市修补改造。
在《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指导下, 西城区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城市存量空间再生、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再生的理念。
笔者相信,通过科学的改造设计,延续历史文化特征、提升居住环境品质、营造多样化的居民结构和社区功能,是单位社区更新升级的内在需求,也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因此,笔者希望百万庄小区的改造不是大刀阔斧的改,也不是小心谨慎的改,而是一种循序渐进、可持续性的改。这个改造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在延续文脉、整治风貌的基础上,服务未来周边城市人群,大幅度的提升居住品质,完善社区功能,使百万庄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实践 | 改造方案
明确改什么之后,下面就到怎么改的问题。在历史变迁的背景下,可以将百万庄分为周边式街坊和中里两个部分。
周边式街坊是百万庄一直延续下来的文脉所在,因此在改造中应以保留为主,有效地清除违章私建,提升居住品质;社区的南北两侧植入一些商业、办公,东侧疏通城市道路,活化社区界面。
而百万庄中里作为“圈地运动”、腾地建房等非可持续社区事件的载体,在改造中应当回归到社区的中心,集中社区级的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比如通过置换的方法扩建社区公社,重建中心广场,展一小的学校操场也可以在放学后打开,形成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体系。在中里的周边可以设置一条校园巴士环线,延伸到南侧的黄瓜园社区,有效地减轻车辆拥堵的问题。

百万庄社区形态改造意向
百万庄的风貌改造可以分三步走,短期内的关键词是整治,瞄准违章私建,停车等风貌突出问题。首先应当清理违章私建,还原街坊中心;第二划分道路等级,主要道路双向行车,沿次要道路两侧布置停车位,结合升降式停车设备、立体停车库、和社区周边共享停车等手段临时性地解决社区约八百辆停车问题,避免车辆进入组团,为中期调整打下基础。
中期的关键词是调整,做好攻坚克难工作,即住宅和公共设施的改造。这个公共设施不仅指社区级的公共设施,还包括街坊级的公共设施,比如一些老年大学、托管班、图书馆等,全面地提升居住品质和建筑质量。
长期的关键词是改善,应该着眼于社区环境的综合提升,打造具备一定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社区风貌。比如拆除一栋中里住宅就近补偿,打造社区广场,广场地下作为车库,长期的解决社区停车问题;街坊内部鼓励居民参与绿化,丰富景观配置。

短期内的停车解决方案
上文提到社区目前存在人口老龄化、异质化的问题。考虑到百万庄小区的规划设计就蕴含了职住平衡的理念,结合近年出现的新型居住模式等,我希望在改造的过程中,以职住平衡、生活共享以及社会公平为目的,吸纳一些人进来,疏解一些人出去,使社区的居民结构逐渐达到混合稳定的状态。
因此改造中还是以原有老龄居民为主体,促进其子女回迁,就近工作,照料老人,填补原有居民的空心化;改造周边式住宅,向附近工作人群出租,调整外来人群主体,提升居民结构的稳定性;围绕东侧的单身宿舍可以设置出租公寓、 共享公寓,吸纳一些艺术家群体或者一些社会弱势群体,促进邻里交往的发生和居民结构的混合。

百万庄居住结构改造意向
根据上文中对居民结构的描述,周边式住宅将进行四种户型的改造,分别进行了如下设计:
适老化户型加建电梯、阳台,增加绿化种植,围合出院子;
多代居住户型向外扩展厨房,一层加出阳台,二层加出平台,打掉卧室窗下墙,室外进行绿化种植,三层加建阁楼,增加使用面积;
商住户型沿街布置,底层向外加出橱窗,扩展商业面积,两户并一户;上部扩展厨房面积,增加绿化植种;
工作室/出租户型提升开放性,增加公共空间和室外平台,创造共享生活的居住氛围。

周边式住宅改造意向
东侧宿舍为三层筒子楼,北侧考虑改造为长租公寓,加出厨房、卫生间,独立管井,降低对原有住宅的结构影响;南侧考虑将其改造为青年公寓和联合办公,细分户型,满足多样的租住需求。

东侧宿舍改造意向
公社扩建:社区公社主体仍为原始的“工”字型体量,院子里含有违章私建若干,北侧有一个三层的幼儿园和酒店,品质较低。改造通过腾退置换的方法,在“工”字型体量的南北两侧各扩建出一个合院式体量,围合出公社前广场和内部院落三处公共空间,留出供人穿行的通道;
并调整原有建筑功能,将东侧体量统一划分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城市卫生设施体系;西侧继续保留为便民超市;
北侧体量作为酒店和办公使用,南侧体量作为幼儿园,孩子们放学之后可以就近在中心广场活动。

社区公社改造分析

社区公社改造意向
街坊内公共设施改造:除了社区公社,街坊内部也应该有一些服务设施,满足次一级的公共需求,比如老年大学、托管班、健身场地、便利店、图书馆、活动室等等。其功能设想和目前的建筑现状、周边的建筑功能产生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链条。


街坊内公共设施改造意向
这是改造之后的中里广场,地下是三层车库,可以解决大约800辆停车问题,广场局部下沉,打通视觉通廊,向内可以观赏台地花园,向外可以眺望城市景观,形成丰富的社区轮廓和视线关系。

中心广场改造意向
街坊内部的院落可以结合公共设施设置一些坡地、爬梯、花架等,鼓励居民参与绿化,营造一种绿色、慢行的社区感受;街坊之间由慢行步道串联,可以使用一些废弃的砖木、门窗铺地,使居民在游走之间感受到社区的记忆。

街坊院落改造意向

王凯副院长发表感言
这个活动非常好,我们建筑师、规划师和居民,还有来自各个行业的工作者共同探讨住区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从同济毕业到北京工作,当时在百万庄小区转了好几圈,一直到前几年还给一个年轻人建议研究生论文写百万庄。
提高居住品质、安全性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技术都可以实现。小区的空间氛围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现在讲历史文化保护,一说就是明清以前的,唐代的、宋代的,其实新中国建国以后的很多建筑是很有价值和历史意义的。
我们生活在现代住宅里面完全像一个机器里的零件,而在百万庄小区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空间,孩子在楼下玩,大家可以看得见,这就塑造了一种非常和谐的邻里关系,我甚至觉得现在很多居住区的设计、建造水平远远达不到百万庄的水平。这么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怎样把它保护好?
提两点建议。一是应该多倾听居民的声音,这个小区好不好是住在那儿的人说好才是好,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技术人员做什么贡献。二是我们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力量呼吁把百万庄划为历史街区保护起来,像苏州平江路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造现在是苏州城保护最好的一个地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乌镇具有中国独一无二的空间特色,再加上现代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完美融合在一起。
我们做为职业规划师有责任义务和居民、街道办、社区工作者形成合力,把保护做好。

互动环节场景
居民代表
社区是一个整体有机的生命体,作为一个居民我可能住在一个细胞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我要从满足底层基本需求出发再往高处走这个方式来体验我的生活。
我家位于戊区的房子正在装修,房产本上登载的建设日期是1955年,装修本来预计两个月时间搞定,结果工长把这个房子挑了之后发现说不行,要大改,因为我们三层建筑整个房顶全是芦苇,房顶挑了之后,现在全都得搭钢筋龙骨然后再盖,所以工期延长。之后又铲了墙皮,我们看到这个墙就更觉得恐怖了,从需求层次理论讲基本安全需求都受到威胁,水泥的梁不是从墙和墙之间搭的,而是从这个墙搭到那个墙边上就没了,钻头往上一打全碎了。这太危险了,要在上面重新搭一个龙骨再竖根钢筋,铁柱子才能搭住。另一方面墙体已经完全酥了,砖块铲下来手一掐就是碎的,在这种情况下在里面居住是很恐怖的。
这个小区产权不明,导致一些基础服务是缺失的。冬天屋里特别冷,贴在墙边上都能感受到风,因为西墙特别薄。一年四季全有蚊子,连冬天都有蚊子。
这个建筑到底是推倒重建还是做一些加固整体性的改造?我更希望推倒重建,因为住在那里我觉得太恐怖了,它已经成为一个危房了。怎么来解决这个相对基础的问题?
我是百万庄老居民,出生在1954年,1956年我们家搬到百万庄子区,到现在61年了,从小在这里长大,成家以后离开,2014年退休又搬回到百万庄。我很欣赏窦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最重要还有解决方案,我很欣赏百万庄可以延续它的文化脉络,在这个基础上还加以保护和改造,百万庄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新中国的一个具有天地人结合的传统文化理念的老社区,保护它是非常必要的。
做为一个基本的居住细胞,百万庄亟需改造的是基础设施问题,比如上下水水管堵塞、暖气管多年失修等,不论四季蚊子都特别多也是一个显著特征。另外就是房子的产权问题非常复杂,可能连国产局都搞不清。
专业人士
中规院汕头分院副院长兼总工、中规院(北京公司)规划设计一所副所长罗赤
总体上涉及到两方面,一是需要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提出更具体的解决方案,百万庄的公共空间到底怎么整治好。现在有好的基础,我想通过居民参与来做好公共空间。二是涉及到个人住房改造,这是最直接的问题,如果百万庄能做为历史街区保护下来,会得到一些资金把事情做好,能不能先找一两栋做个试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组织居民一起来参加,哪栋楼居民参与最热情,意见最一致我们先做哪个。
这个过程特别需要与街道居委会合作拿出具体方法来,全国城市老旧社区问题差不太多,主要是排水、安全、便民三大基本问题,人人都关心。设计团队除了建筑师以外,还要有结构师等不同专业的一起参与,只要做出一个样板,政府看到这个做法好也会支持。相信有“爱上百万庄”这个组织,能够起到很多作用。
从结构、暖通、排水等市政工程的角度说下,刚才提到的蚊子问题、保暖问题,甚至是电缆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市政工程问题,从技术上来说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从结构上来说百万庄小区可能比较老旧,假如采取措施对它进行检测、鉴定和加固的话,从技术上来说我们都能做得到,可以对地下基础设施进行加固,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抗震性能等。
从暖通角度看,可以对他进行改造,采取集中供暖或者对窗户维护结构进行保温加固等。说到给排水就涉及到蚊子问题,蚊子是在下水道里面滋生的,小区的排水系统是合流制,雨水与污水在同一管道,蚊子就会从雨水篦子里面跑出来。如果进行分流制改造,那这个工程量将非常浩大。所以说排水系统系统改造是一件力度大、投入多的事情。
老旧小区的用电负荷大、设备功率又有限,这方面需要做些调研工作,包括通信光缆等设施,可能也是缺乏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主任工王宏杰
谢谢大家畅所欲言给我们好多建议。我们也是希望通过“爱上百万庄”民间志愿者组织,汇聚建筑师、市政工程师、规划师力量,把居民组织起来,进行一两户室内外的改造,做一个示范。希望能和大家在最近这一段时间之内多沟通,把百万庄居民水深火热的问题能够逐步解决,谢谢!
来源:规划中国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近期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