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上轮,一大波成果已经就位,下一波应用正在接近……
第二批成果主要为市域层面应用,通过大数据对空间要素进行可视化展示,或用于反映城镇之间的联系强度。
采用企业信息数据,可对不同门类的产业空间分布进行展示,或通过企业对外投资、分支机构设置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系;采用手机信令、公交刷卡等动态的“流”数据,可展现城镇之间、镇镇之间的网络关系,辅助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与设施建设;采用佩戴GPS数据,可在乡村规划等中微观项目中,对居民通行路径、停留区域进行快速识别,进而对道路交通、开敞空间、景观节点等物质空间的优化提升提供依据。
一、基于企业数据的城市经济产业联系分析
采用企业位置数据与企业信息网站搜索数据进行匹配,根据不同企业类型分布,识别不同行业集聚空间特征。分析结论可对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空间联系提供支撑。
来源于某企业信息网站中企业注册数据,通过网络爬虫获取,包括公司名称、企业类型、注册地址、投资、股东、分支机构等信息。
将企业数据通过经纬度信息,投射到GIS地理空间中。结合不同企业经济发展规模,分析城市不同行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根据不同企业股东、对外投资、分支结构信息,通过企业联系表征城市与城市之间空间联系。
已应用于《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全椒县对接江北新区产业协作及其空间布局规划》等项目中。
在《全椒县对接江北新区产业协作及其空间布局规划》中,对江北新区企业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将江北新区企业分支结构、对外投资、股东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外产业联系,并可按不同行业进一步分析。
图1-1:江北新区与各地区之间的企业联系图(TOP10)
提取江北新区所有工业企业,对不同企业进行分类,分析江北新区企业发展现状,为滁州对接江北新区相关产业分析提供支撑;并在根据江北新区规划明确工业腾退片区的基础上,寻找类型与规模均符合全椒需求的腾退企业,为规划实施提供方向和抓手。
图1-2:江北新区制造业企业分门类空间分布图
图1-3:全椒可承接的江北新区腾退企业名录及分布
二、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镇联系强度分析
对市域层面的手机信令进行处理分析,用于识别城镇之间人流的流量与流向,可从人的角度反映城镇间的实际联系强度。
手机信令数据。
手机信令无法直接表达区域间OD联系,需先对数据进行提炼。选择手机用户停留超过1小时的地点作为有效停留点,计算每个用户相邻有效停留点间的直线距离和实际距离,如果实际距离大于直线距离的1.4倍即选取有效停留点间停留时间最长的点作为有效OD打断点;继而筛选出行时间小于3小时且出行距离大于500m的出行作为手机用户的OD,作为反映城镇联系强度的数据。
已应用于《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采用手机信令提取市域范围各城镇之间的人流联系强度。各城镇出行总量约为46万人次,其中宜城街道出行量最高,与周边城镇联系也相对较强,联系强度排序依次为新街街道、芳桥街道、丁蜀镇、高塍镇。
图1-4:宜兴市域城镇联系强度分析
三、基于城乡公交数据的客流走廊分析
城乡客流反映城市之间人口要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沿线城镇间联系强弱。因此可通过城乡之间公交客流量反映沿线城镇间联系强度,如果两城镇间通过城乡公交出行人数较多,则表明两城镇间公共交通联系较强,城市发展联系较为紧密。并结合城镇人口规模,对城镇体系规划中等级、规模、联系确定提供建议。
城乡公交刷卡数据。
通过自主开发插件下载百度、高德API的公交线路,与地图上现状道路进行核对、配准,将城乡公交线路落地;再采用公交刷卡数据对各条线路进行赋值,根据公交线路的客流量判断城镇之间主要的交通廊道;并城镇间的城乡客流量进行加和,得到各城镇之间的公交联系强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城镇人口规模,对市域城镇体系、网络结构进行判断。
已应用于《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通过城乡公交数据分析了市域客流走廊,并对现状城镇体系给出一定的评价依据。
宜兴市现共有城乡公交共77条,运行里程达到1300多公里,覆盖到宜兴市所有街道(乡镇)。城乡公交日总客流量达到97943人,平均每条线路1271人。从宜城城区到新街、丁蜀、屺亭、张渚、和桥等街道(镇)客流量明显较大,而宜兴外围地区之间客流联系相对较小,比如周铁、太华等镇。
图1-5:宜兴市城乡公交日均可流量分布图
进一步结合宜兴市各街道(镇)城镇人口数据,以人口确定城镇等级、以城乡客流确定城镇联系,判断宜兴现状城镇等级现状。一级中心为宜城街道,二级中心为张渚镇、程桥镇、和桥镇及丁蜀镇,三级中心为芳桥镇、周铁镇等其他街道(镇)。相应的宜城-张渚、宜城-丁蜀及宜城-和桥之前联系较为紧密。
图1-6:宜兴城乡公交刷卡数据与城镇人口叠加
四、基于GPS调研的时空间行为分析
采用GPS设备调查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出行习惯,建立人、时间、空间及活动的对应关系,利用新技术挖掘农民出行习惯,对村庄物质环境改善提供规划建议。
通过志愿者佩戴GPS一定时间,对志愿者一定时间的时空间行为进行收集,并结合问卷访谈采集空间行为,建立空间数据库。
将GPS数据通过程序语言转换为GIS可编辑数据,提取村民活动停留点、路径,并将出行目的作为属性赋值到停留点。采用网格分析法对村民经常停留的空间、路径进行叠加分析,研究村民时空活动规律、评价乡村空间活力。并依托以上研究结论指导乡村规划设计。
已应用于《东台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规划》、《姜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规划》中。
规划选取自然村作为调研对象,分别选取50位居民作为调研志愿者,采集连续多日GPS活动轨迹数据,结合问卷访谈内容,建立空间数据库,识别村民日常出行停留点、通过度较高的路径以及本地、外地承载的功能。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出行信息,进而反馈到乡村空间,继而对道路交通、沿路景观、节点景观、滨水景观等方面进行有重点的改造。
图1-7:结合居民活动空间密度打造节点景观
图1-8:结合居民活动轨迹进行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你的想法可以改变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