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强调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关注品质、实施保障等基本思路,提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重点研究动力、韧性、结构、特色四大方向,探寻长江新城发展动力与产业发展格局。
中规院主要从武汉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作用到长江中游城市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武汉的发展阶段,特征,路径及作用,对标国内新区建设提出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关注品质、实施保障等基本思路。
提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推进模式:
“自上而下”战略层面,重点考虑基于动力、韧性和结构的空间构想,以战略思维统筹考虑长江新城的发展动力、格局和愿景;
“自下而上”人本层面,重点思考如何吸引人、留住人和培育人的策略组合,以人性化设计思维去触碰新时期城市发展需要的软实力追求。
强调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入手,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友好共享开放先行区,以国家的高度、区域的视野、城市的深度探讨武汉长江新城的定位。
围绕人的需求,勾画新城目标人群,明确人群来源、行为特征及空间需求,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空间设计与革新,突出强化对新城“服务”能力的建构,从传统的“产-人-城”,到新的“城-人-产”,新城发展的聚集将从“业”转向“人”,同时关注新城软文化魅力的塑造,创新城市文化,丰富城市魅力,突出全年龄友好设计,营造兼顾国际风韵和武汉风情的宜居乐土。
突出区域生态安全与新城水洪安全,谋划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构新城可持续发展框架;在结构方面探讨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的空间发展模式,提出分析图的结构支撑策略,建构属于长江新城的在地化的发展指标体系。
重点研究动力、韧性、结构、特色四大方向,紧扣“城的愿景和人的需求”,谋求属于长江新城的本土化解决方案。规划强调从全球趋势、国家战略、区域格局中寻求武汉与长江新城的责任与义务,细化长江新城的功能定位,探寻新城发展动力与产业发展格局。
基于三大规划条件提出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