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县城乡总体规划中三大基本空间的划定方法主要包括建立基础资料信息库、限制要素分析、动力要素分析、战略格局引导、多规协调、划定空间与边界线(图3)。

(1) 搜集城乡全域空间的专业专项规划,包括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林地保护规划、全域生态红线规划、全域森林公园系统规划、全域风景名胜区系统规划、全域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全域水资源管控及水利设施布局规划等,建立基础资料信息库,形成统一的空间坐标体系。
(2) 提取并叠合专业专项规划的生态空间要素,结合对政策、生态敏感性及生态格局等限制要素的分析,初步确定生态保护空间。提取的要素包括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一般农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用地区和牧业用地区;全域生态红线保护规划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生态敏感区域/脆弱区保护红线和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红线;全域森林公园系统规划中的各级森林公园范围线;全域风景名胜区系统规划中的各级风景名胜区范围线;全域水资源管控及水利设施布局规划中的水体保护线、水源涵养保护线;全域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中的各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线;全域生态湿地系统规划中的湿地公园范围线等。
(3) 梳理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业用地空间要素,特别是基本农田区域的集中分布状况,进行限制要素分析,初步确定基本农田空间。
(4)在城乡功能定位研究、人口与城镇化趋势判断、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建设用地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城镇拓展分析和区域设施布局,并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重大项目、重大交通与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的相关内容等,对城市(镇)发展动力进行分析,综合预判在城乡全域可用于建设的空间。
(5) 根据上位规划的战略引导,确定总体格局,并以初步确定的生态保护空间、基本农田空间和建设空间为基础,开展多规协调工作。空间协调原则包括“服务发展”“生态优先”“核心利益不触动”等;操作原则包括“法律效力高优先”“修复难度大优先”“兼容共存优先”“图纸精度高优先”等。
(6) 通过规模、边界和时序方面的多规协调,最终划定城乡全域层面的三大基本空间格局,成果主要表现为“三区三线”:“三区”分别是生态保护空间、基本农田空间和建设空间;“三线”分别是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红线与远景城市开发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