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苏州吴县的撤县设区采取的就是典型的拆分包围式的划界模式。20 世纪 80 ~ 90 年代苏州实行的“市管县”和“撤县建市”体制大大增强了苏州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分税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各县级市的地方利益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剧了各县级市同苏州中心城市的竞争态势。1995 年吴县升格为县级市以后,吴县市与苏州市的同城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同时,吴县对苏州市区空间的包围之势限制了苏州中心城区的扩张,苏州跳出古城发展的空间发展思路需要更多的空间来承载中心城区的功能转移。为了避免同城化竞争,达到整合空间资源的目标,2001 年吴县撤市后一分为四,南北部分分别设立吴中区、相城区,东西部分则分别融进了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图9),由此迎来了苏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大变革。

首先,吴县撤并后的苏州城市空间突破了古城的空间格局,跳出古城逐渐向东、南、西3个方向扩张、蔓延。从城市中心城区的空间规模上,苏州主城区从409km 2 扩大到 1650km2,苏州建成区面积从 2000 年的 86.5km2 扩展到 2002 年的 129.14km2,此后扩展至2014 年的 447.29km2 。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分别经历了古城新区的“双星”模式、“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模式,“东进沪西、北拓平相、南优松吴、西育太湖、中核主城”的和合战略,以及目前的由东部中心和南北新轴构成的“三横、两纵、一轴”空间结构。
其次,吴县的撤并也为外围城市空间提供了发展的机会。由于苏州市中心城区“一体两翼”的空间格局,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约占中心城区国家级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的60%,在各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建设与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下城市整体品质与功能不断提升,尤其中心城区外围地区(城乡结合部 )的传统景观品质不断更新变化。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吴县的撤并为苏州东进开发工业园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为苏州工业园区的资金投入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消除了边界的壁垒。随着苏州市的一次次行政区划调整,苏州中心城区的空间规模也相应地一次次扩张 ( 图 10),摊大饼式的空间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各区政府将撤并的土地资源进行不断的土地拍卖、规划建设,对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在这种外延式的空间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规划等的矛盾逐渐凸显。

从苏州这个案例看,拆分包围式打破的不仅是原有行政建制和空间上对中心城区的双包围之势,还化解了原县( 市 ) 级政府与市级政府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权力冲突,有助于城市空间与功能实现优化组合;城市空间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原有边界的破碎空间整合,为今后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明确的行政管理主体和职责;新设区的外围空间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空间品质实现提升,但也要注意是否会引起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