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岭诗意 | 莫干山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滚滚的城镇化浪潮中,小镇,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小镇,似乎被人们淡忘了。这些小镇,在普通大众的印象中,与大一点的村庄也没有多少差别,只不过,人更多一点,商业等设施更全一点,有几处加工厂而已;而大部分小镇没有太多工作机会,也“现代化”不到哪里去,是落后的代名词。这样的小镇显然对农村人没有什么吸引力,农民外出务工,往往是去有更多就业机会和更现代化的大城市。
我国农村人口这种背景离乡的城镇化方式被许多专家称为“候鸟式”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方式在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其中被广为诟病的有人口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使得大城市面临着住房、交通、环境等种种压力,即所谓的“大城市病”的问题;有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来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农村人口去大城市务工是不是必然选择?离农民自家门口不远的小镇有没有可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解决他们的谋生问题?同时,为他们提供好的商业、公共等设施的良好配套,从而解决他们的宜居问题?在我国富庶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星罗棋布的小镇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放眼国外,比如在德国,有一万多个小镇,60% 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小镇中。
▲ 德国海德堡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4 万余个小镇。各个小镇的发展状况虽千差万别,但其中总有一些有潜力发展特色功能从而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对这些小镇进行培育,让它们成为农村人口的蓄水池,这也许就是我国小镇发展的突破口所在,也是缓解我国“候鸟式”城镇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的抓手所在。
2016 年2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快特色镇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2016 年年中,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出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 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 莫干山镇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特色小镇成为学界热议、研究的问题。在2016 年中国年会上,由学会主办,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学会联合承办的“特色小镇特在哪?”自由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小镇发展、规划、建设领域的专家。论坛上,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桂秋院长和蔡健部长,介绍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者浙江省的经验;各位专家分析了我国小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为我国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本刊约请了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对论坛上专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对他们收集的美国的好时小镇、欧洲的薇姿小镇的发展建设案例进行了介绍,并且约请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张立教授组织了浙江莫干山、江苏桠溪小镇发展建设经验的案例介绍文章,在此一并呈现给读者。
◆ ◆ ◆ ◆
专家观点:
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
文图︱柴舟跃
▲ 2016年中国年会“特色小镇特在哪?”自由论坛现场
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
若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在快速改善乡村面貌、发展小城镇产业、吸收就近乡村人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传统小城镇在功能上重生产轻生态、重居住轻配套、重规模轻特色的发展模式与当前区域对于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之间矛盾冲突,导致了小城镇的发展不畅和更新阻滞。
城镇产业平台转型滞后,对城镇发展支撑不足
小城镇发展动力基础是产业,但是当前城镇产业能级不高,转型滞后,同时对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城镇外溢产业和土地、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红利,小城镇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小城镇经济的崛起,城镇面貌随之改变。然而经过近二十年快速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以量取胜、牺牲个性化需求的规模生产模式遭遇产能过剩和需求个性化的挑战;以污染环境、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耗能、耗材、耗水、耗地的粗放生产模式遭遇资源约束、生态保护的挑战。当前小城镇既有产业发展转型不足,产业布局松散,与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的矛盾逐渐尖锐,并进一步影响新产业和高层级产业的引入迭代进程,造成产业发展路径锁定。
▲ 环境污染严重 | wuh.100ye.com
同时,随着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加快,原本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已经无法适应产业变革的要求,迫切需要向更加紧凑、更加绿色、更加多元的复合型园区转型。产业园区与城镇空间的整合要求越来越高。缺乏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是导致小城镇产业吸引力不足、竞争力较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城镇空间建设滞后,影响风貌品质提升
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城镇空间建设规律和城镇特色肌理,当前小城镇空间建设中出现了城镇风貌僵化、设施配套落后、生态压力增大、城镇特色流失等问题。由于缺乏规划引领,小城镇建设中无规划、乱规划、随意调整规划的现象突出,使得城镇秩序失调,出现了“车乱开、道乱占、线乱拉、摊乱摆、房乱建”等城镇病。同时,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沿街立面混乱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既有规划中大量套用的模式,导致“千镇一面、万楼一貌”。在不同的城镇能够看到相似的商业区、居住区或地标性建筑。乡镇原有的山水格局、历史肌理都被忽视或抹去,小城镇独有的特色风貌因而也逐步消失。
▲ 道乱占、线乱拉、摊乱摆等问题突出
n.cztv.com | http://n.cztv.com/news/12352739.html
小城镇制度保障不足,制约进一步发展
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相关制度仍然有待完善。在基本服务保障政策、建设资金落实渠道、人员管理权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制度约束,成为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小城镇制度建设落后于城镇经济发展和空间建设进程,尤其在土地指标、财政补助等方面对城镇发展产生了一定制度束缚。如浙江省诸暨店口镇人口占全市的10%,创造了全市1/4的工业经济总量和1/8的财政收入,但受限于建制层级较低,仅能获得全市1.7%的土地指标。政策制度的不合理安排导致城镇建设无法展开,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城镇管理权限配置与现实的管理需求不相符。部分城镇由于产业和劳动力的大量集聚,对城镇管理和设施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城镇管理部门仍然缺乏相应的管理职权,导致实际管理中“看得见,管不着”,管理职能与管理需错位。
此外,当前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以上级政府自上而下拨款方式为主,对于市场力量的运用不足,无法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金融体系建设滞后,引资渠道有限,规划实施难度大。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对小城镇发展建设思路与手段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是造成小城镇建设问题的重要原因。
缺乏对小城镇产业高端化和品质化发展规律的认知
产业发展是小城镇获取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产业结构总是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总的趋势呈现出“农业—消费品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产业空间载体也会经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型升级的过程。传统小城镇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城市产业的溢出效应和就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推进。然而当前小城镇产业升级转型的速度落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没有从U 型“微笑曲线”底端走出来,培育产业类型和趋势与现状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的承载能力错位,导致了小城镇产业发展滞后,有效供给不足和消费需求外溢,影响其高端化升级进程。
同时,由于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空间品质营造作用缺乏系统深刻认知,没有建立起产业需求与空间配置之间的转换渠道。小城镇产业发展对于城镇空间的负外部性效应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客观上加速了小镇传统文化的流失、生态环境的破坏、城镇空间品质的下降。
小城镇的系统性规划研究支撑不足
相较于城市或乡村,小城镇需要发挥互补城市、辐射乡村的承上启下作用,小城镇建设规划与空间营造具有其内在特殊性和复杂性,但是小城镇规划的系统性研究支撑仍然不足。小城镇空间营造不仅需要考虑到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以最小的空间布局取得最大效益;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小城镇在推进以人为本城镇化中对城镇空间面貌和设施配置的要求。然而当前城镇规划建设中面临着建设资金短缺、产业布局分散、城镇面貌不整、设施更新迟滞等现实问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思路与手段仍然套用以往的城镇发展模式,缺乏针对性的规划建设方法和政策研究。
制度配套创新不足束缚小城镇发展步伐
首先小城镇管理能级配置不到位,管理思维仍存在农业人口管理惯性。诸多涉农项目管理要求与小城镇实际管理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冲突。部分小城镇管理职能中仍然存在如农机管理、农事指导等要求,与小城镇的实际管理内容和程序情况不符。
其次,小城镇发展中的相关配套政策不足,缺乏针对小城镇特殊情况的政策指导。对于涉及小城镇土地保障、财政扶持、户籍管理、设施配套等政策制定力度不足,小城镇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受到影响。同时,简单套用城市地区管理的考核内容和程序,不符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律。
促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
对策建议
针对转型时期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议以特色小镇发展为契机,遵循“规划是先导、产业是基础、管理是保障、风貌是特色、生态是底蕴”的基本思路,开展一系列规划创新和配套机制设计。
积极探索特色小镇规划的创新模式
建立特色小镇规划的多元融合、多规合一目标体系。建议以特色小镇规划为契机,对小城镇规划的多元融合创新目标和思路进行探索。小城镇规划是各种要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应在规划目标上突出“三位一体、三生融合”的理念,平衡“产、城、人、文”多方面的功能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对小镇的目标内涵、产业选择、功能定位、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明确,以指导规划建设。
形成切实可行的特色小镇规划编制体系。突破既往小城镇规划中的研究内容广度和深度要求,在规划方法、规划理念、规划手段上进行规划编制创新,体现定制型、策划型、综合型小镇规划特色。如在特色小镇规划中,除建设规划内容外,增加产业规划、旅游规划、文化策划、政策设计、项目安排等专项内容。结合小镇规划目标,引入其他专业机构,开展专项咨询,配合规划编制过程。部分核心地区可以适当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手法,以实现对小城镇空间风貌的控制引导。
建立以实施为导向的规划编制模式。建议在特色小镇规划程序上遵循重点推进、梯度开发的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的规模边界和规划时序。通过控制规模,形成小城镇的紧凑宜居布局,有利于分期建设、快速见效,以最小空间谋取最优布局和最大效益。
▲ 浙江梦想小镇
http://zzhzbbs.zjol.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087229&page=1#pid45970915
积极探索小城镇产业培育的空间模式
产业发展是小城镇立镇之本,产业振兴能够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激发城镇既有产业基础的活力,使之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于产业转型的诉求。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以产业为引领的小城镇发展路径和空间研究。
建立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的培育机制。建议在小城镇规划中增加产业功能研究的比例,形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培育框架。结合各地小城镇资源禀赋特色,找准核心产业发展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使之与地方的要素集聚基础相适应。同时,产业定位强调错位、互补发展,能够在更大的区域内形成特色产业发展的集群组合,并成为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动力。
探索产业功能与空间需求分析手段。建议开展产业内容及行业需求与城镇空间模式的转换体系研究,从而能够将产业定位转化为空间落地的功能与项目。了解业态的空间需求,以行业发展对空间要求作为小城镇布局结构的依据,安排落实好分期建设及年度建设项目。
探索小镇产业与文化、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体系建设。鼓励特色小镇探索产业与文化、旅游、生态功能的共生研究。小城镇既是产业功能平台,也要符合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空间精致独特的建设要求。小城镇现代产业扎根于地方发展基础,融合地方景观风貌,利用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挖掘成果,将其转化为现代创新文化的素材。
▲ 浙江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http://bbs.qjwb.com.cn/forum.php
进一步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保障制度建设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特色小镇协调机制。建议在省市层面建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联席协调制度,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的机制优势。明确特色小镇建设中涉及的部门和职能分工,定期组织联席工作会议,统筹协调特色小镇的培育创建过程,确保按照节点和进度要求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
完善特色小镇创建激励机制。建议在特色小镇的培育过程中,充分借鉴已有的政策经验,加快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机制设计。如借鉴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创建制、期权激励制、追惩制等制度安排,灵活选择机制体制激励方式,在土地指标、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速特色小镇的培育过程。同时,对已实施的政策,也需要制定定期反馈机制,不断根据实施反馈修正完善制度。
▲ 浙江特色小镇培育轨迹
建立特色小镇的动态监督评估机制。建议形成特色小镇的长期动态监督评估机制。如对于优先培育的特色小镇对象,可以围绕规划实施程度、生态环境符合程度、产业定位清晰程度、文化功能挖掘程度等小镇的内涵建设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并根据评估情况和实际工作进度,进行定期总结评估,以不断调整特色小镇制度设计路径。
特色小镇系列文章
#微话题#关于特色小镇,你有什么独家见解或故事,都可以通过微信后台留言和我们分享,欢迎大家踊跃与我们交流哟~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17年 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