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多位领导和同事被邀请作为专题会议、学术对话会议的主持人,特邀报告人,特邀嘉宾,全方位参与了规划年会各层次的学术活动。
1、 让城市规划更有用
2、 城乡特色危机与规划应对
3、 特大城市单元规划编制探索
4、 第四代城市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5、 微事广仪微更新
此学术对话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

北规院副院长石晓冬作为特邀嘉宾参会,并做了“能管用的总体规划才有用”的发言。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长期实施的伟大社会实践过程,为了管用,总体规划应当无所不用其极。始终瞄准更好的实施规划去构建框架、设定目标、撰写条文、构建机制;为了管用,总体规划要走向治理,实现城市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此学术对话论坛由江苏省规划院承办。

北规院总规划师王引作为特邀嘉宾参会,并就“城乡特色”内在规律及危机应对发言,他提出:
首先,本论坛对“城乡特色”的讨论,可将其聚焦在城市、乡村的形体空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特色暂不讨论。否则,这一讨论的主题将不够突出。
其次,城乡特色的形成有其内生规律,每个城市或乡村的特色,都是由其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所决定的。在前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沟通的效率较低,才有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局面,这也造就了城乡、区域的自身的特色。因此,在信息分发与交流极为发达的今天,各地区如何传承特色是一大挑战。
第三,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城乡特色的丧失有重要影响。现代科技与建筑材料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建筑。而后者的出现,导致了城乡特色的缺失。这一问题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现象。只是国内这些年的发展表现得更明显一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如何更合理地处理城市、空间与现代建筑的关系。
最后,规划如何应对城乡特色危机,王引总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策略。一是要新旧分开,老城的现代化过程,需要进行微更新;二是层次分开,宏观层面要强调构建城市整体秩序;中观层面要把握“度”的控制,尤其是建筑高度控制,通过高度控制,将多元化的特色要求融入其中,避免特色空间、要素的突兀植入,让特色成为城市跳动的精灵与音符;微观层面要强化空间营造,尤其是要注重满足各类人的需求,细致入微地塑造城乡特色。
此学术对话论坛由上海市规划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联合承办。

北规院研究室主任工程师杨明做了“新总规下北京城市规划实施体系与规划实施单元”的发言。介绍了下一阶段落实新总规的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多规合一—任务分解—体检评估—督查问责”的实施机制、以及作为统筹规划实施管理抓手的规划实施单元的划定、运作机制和政策保障。
此学术对话论坛由东南大学承办。

11月20日,北规院总体所所长路林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四代城市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学术对话,到会嘉宾围绕新一代城市设计的特征与趋势;智慧城市与数字革命:城市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途径;城设计管理制度创新;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实践经验分享;中国本土新一代城市设计的展望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路林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工作的相关经验,并和与会嘉宾进行了交流,指出好的城市设计是主客观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应加强总体城市设计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工作的衔接。
各位嘉宾一致认为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借助大数据这一工具可以切实助推各类城市设计工作。但在运用各类数字化设计手段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运算过程的主观性,并且应避免绝对的理性。新技术有助于发现现实世界的各类问题,但解决各种问题的答案还要靠设计师的缜密判断。

此学术对话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联合承办。
北规院许槟主任和赵幸作为特邀嘉宾参加论坛。

许槟主任以《大处着眼,积微成著——落实北京新版总规的“微更新”思考》为题针对微更新的整体引导提出六点思考,一是重视“微更新”的汇聚作用对城市发展的巨大影响;二是扩展在全域空间规划范畴的“微更新”引导;三是加强通过“微更新”对城市要素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四是落实“微更新”在空间圈层的分区引导;五是探索“微更新”在实施层面的政策机制;六是建立“微更新”在技术保障的人才队伍。许槟主任和赵幸通过一大一小两个层面的思考,其共同的目标是希望形成正向合力,通过大量的“微更新”个体点的统筹,汇聚成有机的片和网,让1+1>2,更好地平衡市场与公众的利益,更有效地汇集社会各方面资源,更有针对性的解决薄弱地区的问题,形成更加长远有效的更新机制,跬步千里,积微成著,通过微更新的力量,助推新版总规城市发展愿景目标的落实。

赵幸以《生根发芽——东四南历史街区规划公众参与及社区营造实践》为题进行演讲,通过《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出台和史家胡同改造的案例介绍,提出规划公众参与及社区营造在有历史内涵性质社区微更新的重要性,提倡不依赖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主街区更新模式。这样不仅让居民认识到家园的价值,更让基层政府看到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具备广泛复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