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城市规划》杂志40周年诞辰,本刊举办了一项“40年40篇论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遴选”活动,这项工作打破了时下各类评奖的套路,无须作者自己申报,不接受单位推荐,不收取任何费用,采用客观数据为基础,经由第三方提名,专家团队打分决定结果,效果很好,一出台就得到规划界认可,总体上体现了客观和公平。
近年来,我国的各类评奖活动乱象丛生、变形走样。在文艺界,有专家批评评奖活动与奖项过多过滥,获奖作品量大质低,鱼龙混杂,“一方面遁入跑关系拜码头、权钱交易、幕后操作的歧路,成为金字招牌掩盖下的赘疣和毒囊;另一方面沦为部分文化主管部门和某些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成为一些官员沽名钓誉、邀功请赏、加官晋爵的筹码和工具”。在科技界,媒体批评说“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存在过度功利化、行政化和名目、数量过多等问题,甚至导致了诸如李连生伪造申报材料骗取200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事件,损害了科技奖励制度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本次论文遴选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规避了时下常见的弊端,坚守了几个方面的底线:
一是秉持公益精神,杜绝商业运作。有的评奖活动明码标价,奖项越高,价码越高;还有的评奖活动变相收费,成本转移。客观评价被利益交换牵着鼻子走,评奖者惦记着创收,获奖者也少了一份荣誉与自豪。本刊组织本次遴选的目的,在于鼓励更多的规划科技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推动城乡规划事业水平提升。活动一开始就明确一条,这是一项公益活动,杜绝任何形式的收费和摊派,实现杂志市场经营与论文影响力评价两者之间的物理绝缘,只想简单客观地评价一下哪些论文值得重读,免除了杂志经济利益、作者单位的市场影响等对学术评判的干扰。
二是坚持学术原则,防止偏离初衷。本次遴选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城乡规划领域40年的学术成就,评选时重点推荐原创性学术成果,尤其是那些对我国城市规划学术思想形成、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具有贡献或重大影响的论文;对我国城乡规划编制、规划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出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论文,学术价值是遴选工作的最高原则。相比之下,眼下有的科技奖励科技含量不高,拉关系、搞平衡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背离了科技奖励的初衷;有的科技人员不甘心踏踏实实做研究,急功近利,热衷于拜山头、走后门,这种风气无疑极大地伤害了潜心学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有悖于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三是第三方提名,避免功利化。由于不少科技奖励采用个人或单位申报的方式,虽然要求申报材料实事求是,但事实上不少评奖活动中“包装”成风,弄虚作假甚至成为组织行为,评奖变成了拉关系“跑奖”,科技奖励的荣誉本质被异化了,很多时候成了市场营销的资本和物质利益的来源。为了客观评价本刊论文的价值,减少功利性,本次遴选工作采用匿名制,基于引用率等客观指标,无须作者自行申报,在作者本人不知情的背景下,由专家团队打分,防止夸大其词和各种投机取巧的现象,取得了较好的客观效果。
中央深改组第33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已经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施行,《方案》明确提出坚持公益化、非营利性原则,鼓励学术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鼓励科技人员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学有所长、研有所专;增强提名、评审的学术性,鼓励学术共同体发挥监督作用。期待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能够自此走上健康发展的路子,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