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历史街区公众参与及社区营造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针对新形势下城市规划转型的探索,是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和社会治理紧密有机结合的成功范本。2017年11月27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所邀请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秘书长赵幸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生根发芽——东四南历史街区规划公众参与及社区营造实践”的讲座,接地气儿的创新性实践内容在赵幸的精彩演绎下鲜活生动,项目背后所付出的甘苦也让大家体会到了规划人工作的不易与值得称道的职业精神。讲座过后,来自院内机构与村镇所同仁一起纷纷点赞并提问,与讲者共同探讨社区自治之道。篇幅所限,在此做一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
第一阶段:浅尝(2009-2014)?针对试点、个案展开尝试(如菊儿社区、新太仓等)?初探,积累经验,建立在规划过程中使用公众参与技术方法的信心。第二阶段:深耕(2015-2017)?针对街区,开展系统性的全面实践(东四南),试图逐步建立完整、可持续的机制。第三阶段:抽离?总结提炼,形成针对机制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路径。?实现技术输出、对外咨询指导。第四阶段:升华?结合理论与实践,制定政策,向上突破。?真正成为开展实践的依据。
开展社区营造?以社区营造理念推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拉近距离—>伙伴关系—>调动参与?回家·串门儿、回家·旧影?勾起记忆、引发关注、交流共事、一起改变传播规划理念、展现工作成果?展览:城市文化科普,参与式改造案例宣传?礼士乐道沙龙·史家讲坛:《名城洞见》、《空间与生活》,院外院内专家对话,宣讲规划理念?胡同夜话:尝试不同传播形式,短视频、音频,对外传播扩大自身影响力、扩展合作伙伴?接待国内外领导、嘉宾参观?媒体报道:电视台节目策划(BTV纪实频道昨天的故事“为记忆留门儿”、CCTV4走遍中国“到胡同里去串门儿”)?合作伙伴:驻区单位(8)、机构企业(6)、高校(7)、媒体(30+)与基层政府合作,共同提炼城市更新方法论、推进落地项目?与街道合作撰写文章:中国社区报、报市委研究室信息?受街道委托研究课题:《东四南历史文化精华区近期实施计划》,提炼方法论、理顺多方协同机制、制定近期实施计划?以博物馆为平台开展协会工作:公益微创投,建立“院落提升后期维护机制”?开展落地项目:朝阳门南小街菜市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