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2017年11月3日,‘长三角“未来”城市论坛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三角分院成立仪式’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在“快通达·慢生活”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与小城镇中心综合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张国华发表了题为“快通达+慢生活,历史·理论·未来”的主题报告。
这次是一个命题作文——“快通达+慢生活”,思考未来城市下这两个元素会如何改变,个人考虑我们首先是需要从时间里寻找发展趋势,从理论上寻找发展方向,从而研究如何处理空间。
01
快通达
1、“三个时间点”的启示
我选择三个时间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这三个时间点在中国发生了什么?
1)1996年
1996年沪宁/杭高速公路是同一天开通的,当时江苏选择的是先修苏州到上海的公路,浙江选择的是先修杭州到宁波的公路,从1996年开始通车,到2001年全线通车,在这五年的时间里苏州吸引的外资总额超过了浙江全省,在1995年的时候苏州的GDP不到嘉兴的两倍,如今苏州的GDP是嘉兴的四倍多。我们的思考延伸一点,想到苏州时会想到哪?我第一印象是东方之门——作为地标的苏州工业园区。
2)2006年
如果广深高速公路堵车一小时,则会引起全球IT产品价格的巨大波动,为什么呢?因为离深圳东部的广深走廊积聚了全球最完备、最发达的IT产业链条,该产业链条发展成科技创新走廊,实际上我们看到在这个时间连接商品的效率是很重要的。
3)2016年
制约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最大的障碍在哪?后厂村路。大家知道如今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创新空间是在北京,当然清华同衡是在创新走廊的科创中心的中心点。我们能看到这条路从早上8点钟堵车到晚上10点钟,我们更进一步来看,在“互联网+”创新上,它需要跟中关村、国贸建立更高效的联系,然而这些东西也是统统没有的。这个时间告诉我们连接什么人,连接的时间效率和环境品质都很重要。
同时,在2016年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成都》这首歌,让全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翻唱。我观察这首歌,很多城市都容易翻版,但这里面有一句歌词我们不容易翻版,这句歌词是这么说的“走到玉林路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回头我们去看看其他城市这句歌词的翻唱,苏州唱的是走到平江路的尽头,坐在老弄堂的门口,杭州的版是走到黄龙路的尽头。显然我们能发现这个阶段也在告诉我们,以前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高速公路,而现在城市的街区、街道已经成为我们下一步必须要关注的地方。
这三个时间告诉我们什么呢?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和不同的交通运输条件下,人口的空间迁移以及产业的空间变迁才是决定我们重塑城镇空间的两个关键性基础性的力量。
2、运输条件下产业空间的规律
产业空间在不同的运输条件下有哪些规律值得探究。这部分离不开产业集聚、运输成本等之间的关系,产业集聚讲的是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其优势:
第一,基础设施的共享可以大大降低基础设施的成本。
第二,产业不断地分工,更加促进合作。延伸一点,近千年的经济发展变化,中国从秦汉到明清,我们的人均GDP没有任何提高,人均生产力也没有任何提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走的是农业经济的道路,农业经济的道路是没有足够分工的,但自从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社会运动走到市场这条道路,进行了分工,才带来人均财富真正的创造。因此亚当·斯密讲,分工是人类文明的真正起源。因为分工带来产业链条的高效匹配,所以我们也关注到这一部分,比如说在上个世纪末期,标致汽车厂去广州设厂失败了,为什么失败了?零配件产业跟不上整车产业的支持。一个汽车产业想要发展好,零配件产业需要是整车产业规模的3倍,这个产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第三,知识信息环节从制造业环节中分离出来,也就是我们如今要大力发展的生产型服务业环节。这些东西积聚在一起产生了化学效应,就是如今信息经济区别于传统物质经济的所在。在物质经济时代,比如说我有一个手表,我给你我就没了,但是在信息经济时代,就像我今天讲的思考,我讲给大家,我的思想没有少,相反演讲过程中产生了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会产生新的思想。再稍微延伸一点,在座的诸位都是搞规划的,都觉得规划的产值跟别的行业相比还是不错的,人均产值100万,做得好的还可以达到200万,很自豪,但是我们再去了解腾讯、阿里巴巴,腾讯去年的人均产值280多万,阿里巴巴人均产值300多万,他们完全是一个平台化的零边际成本的企业。这带来了什么?带来了产业空间积聚后,在空间上表现的垄断性金融竞争,也就是如今所说的专业化空间。
关于这个问题延伸一点,香港论坛上提到了我们的创新来源于浓度和密度,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其每扩大10倍,城市的发明创造量增大17.8倍,换句话说,城市规模每扩大一倍,人均生产效率就提高15%-30%,人均消耗的基础设施成本降低15%,一反一正是30%-45%。所以我们难以想象一个5000人口的特色镇如何跟100万人口的城市竞争,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如何和2000万人口的城市群竞争,这个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进一步来看,这和交通之间有什么关系?产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资源能源型产业
这类产业运输成本通常占生产成本的30%以上,所以它希望采用的是一种低成本的运输方式,那就是货运和铁路,所以回溯过去30多年,我们钢材、化工,类似这些产业无一不是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2)资本产业
这类产业希望以产品为代表的资本快速流通,流通的越快,它的资本就越好。对于产品表达的要求就是实现产品从工厂的门口到客户的门口,显然这种方式就是汽车运输。所以我们能看到过去30多年中国最大的成绩就是各个地方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无一不是在高速公路沿线布局。有经济学家研究过,在沪宁高速公路300公里长度两侧集中了上海市和江苏省最高产值的60%以上。
3)信息型民营产业
这类产业包括高端生产型服务业,高端消费型金融服务业,以及以IT为代表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的通信制造业。这类产业希望信息的快速流通,在互联网刚刚发达的时候大家有一个梦想,说我们可以实现在家办公了,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发现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在家办公,还是需要面对面去谈的,当我们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语言交流的部分只占信息交换量的不到40%,大量的信息是靠面对面之后,我们的眼神、肢体语言、气场、情绪的相互感染得到的,所以对于这类产业来讲,更多是希望能高效运输信息来源的“作题人”。对这类产业来讲,对应的运输方式就是我们的航空和高铁。
简单总结一下,过去30年中国的成就是以高速公路和港口为主导的制造业发展,未来30年的发展是要机场、高铁轨道去主导服务业的发展,因为现在无论是农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制造业中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升级,都不能取决于自身,而是取决于服务业集中的方式。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在工业为主导的时代,交易在哪发生很重要。而在今天交易在哪发生不重要,交流在哪发生才重要。今天我们也能感受到广州和杭州的变化,广州毫无疑问是我们国家甚至全球的商贸中心,但今天我们看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金融交易,90%以上都到杭州来,杭州去年的财政税收超过广州,杭州信息经济占整个杭州经济GDP增长量的50%以上。
对于这部分,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对于未来发展需要哪些关注,需要识别出来哪些产业是资本运行产业,哪些产业是信息产业,哪些是面向全球服务的,哪些是面向全国服务的,哪些是面向地区服务的,相应的我们以交通为代表的服务网络,提供足够有竞争力的支持,交通和产业在空间上统筹好,体现流动空间,地方空间等,我认为这应该是在“快通达和慢生活”中作为理论支撑的一个基本内容。
3、空间的发展转型和创新驱动
发展转型要把握好“快通达”,“快通达”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
1)未来全球的竞争会转变为城市的竞争
在中国过去短短30年的发展中,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国家中心城市,已经在全球城市的排序中进入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社会从过去以多元化主导、海运主导的时代,转变到航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能看到一个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与这个城市的机场在世界航空网络的地位是高度正相关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我们国家要重点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国际级综合交通枢纽,我认为这些国际级的交通枢纽第一位的还是机场。
2)未来的国家城市应该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它的任务是要带动周边的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真正作为一个城市群去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关于过去几年在城市群方面的发展,虽然总书记提出来,交通一体化要先行,产业一体化作为突破口,城市群一体化作为空间载体,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仍然是交通是交通,产业是产业,空间是空间。这更多体现了城市群在交通方面为轨道上的城市群,回溯国家过去这一年,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地铁网络规模非常广,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相比较于其他城市群,像东京、纽约、伦敦、巴黎,以市郊铁路为代表的区域轨道是城市地铁网规模的8-10倍,其75%以上是由社会资本来规划建设运营的,显然这一方面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发展的,这也是我们向发改委重点推荐的工作。
3)回归城市本身
在城市和都市区里,我们的中心体系如何快速回到网络,构建成一套足够支持城市高效运行的体系。以伦敦为例,伦敦的轨道网很发达,但现在伦敦还在建一条交通线叫穿心快线,把伦敦最核心的东西高效地呈现。这样的一个体系才是我们追求的快通达。
02
慢生活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其实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8小时之外的业余时间。我认为我们城市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学习硅谷,还要学习如何从硅谷转型到硅巷。美国的华尔街集中了全球最多的金融创新者,作为金融的从业者,我在街这边的咖啡馆喝咖啡,是能感受到竞争对手在街对面的咖啡馆喝咖啡的信息存在,当然这方面英国伦敦也做的特别好。
如何让整个城市复兴是我们下一步可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有一个疑问,中国的路口数量为什么这么少?在西方优秀的国家,他们成功的成熟地区每平方公里少到100多个路口,多到200多个路口,北京和上海与之相比,上海每平方公里只有十几个路口,北京只有几个路口。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创造交流的环境。
所以我认为不仅是为了双修,真正的目的还是要创造交流的浓度和密度。同样,回溯100多年发展的城市史,观察例如上海、青岛、厦门、武汉、天津等城市最好的地方,依旧是原来西方殖民地的地区。从这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慢生活的打造,不仅是理念的转变、技术的实现,更多的还是背后的制度,那就是如何从农业经济思维、自然经济思维真正地转变到市场经济思维、城市经济思维。国外的大学为什么是开放的?国内的大学为什么不开放?国外的大学内外的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是一体化的,而我们的学校里面的服务和外面的环境是有一道巨大的悬崖存在,只要有这道悬崖存在,这个围墙无论是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它都会存在下去。
03
总结
我认为“快通达”“慢生活”这两个主题词非常好,它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新的推动下,在交通网络和互联网进一步互联互通的情况下,全球会呈现出一种超级版图。
第一个建立在国家之上的供应链,对于供应链的整合能力、连接能力要靠快通达去解决。第二个没有边界的社区,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的空间,我们的社区、街区,如何让人集中到这儿来,进行思考、交流、创新。未来全球的竞争合作,可能更多的由原来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合作转变到城市的竞争和合作,城市发展好了,就一定会诞生像阿里巴巴、华为、腾讯、苹果那样拥有影响力超过政府的企业,这些结合好了,我相信快通达、慢生活一定会走向成功。
文章根据发言录音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文中配图均为编辑自加,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