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产品和工业产能日益丰富、充盈的同时,商品转化为垃圾的时间大大缩短,垃圾的生产效率及数量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了垃圾围城的艰难处境。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因其具有厌恶型市政设施的属性,如今又陷入邻避困境,使得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城市垃圾处理设施除遭遇“选址难”以外,又遭遇“落地难”。
本文以深圳国际低碳城节能环保产业园为例,探索城市垃圾综合处理设施走出邻避困局之对策。以期促进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从厌恶型设施向环境友好型设施转变,助推垃圾处理设施早日走出邻避困境。
1.邻避设施及邻避效应
邻避设施:邻避设施通常是指一些有污染威胁的公共设施。例如变电站、垃圾掩埋场、医院、发电厂等等。因为公共设施使周边的居民的利益或环境受到影响,而引发矛盾,被要求避开。西方学者将这类设施称为“邻避设施”(Not-In-My-Back-Yard, NIMBY),即“邻居希望躲避的设施” 。
市民希望躲避的设施(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我国主要有垃圾填埋、垃圾堆肥、垃圾焚烧三种垃圾处理模式,主要有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场两种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填埋作为城市中普遍使用的垃圾处理方式,不仅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大量占用土地,形象不佳、散发恶臭,市民厌恶情绪严重。垃圾焚烧具有减量多、耗时短、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部分垃圾焚烧厂排放的烟气未满足国家相关标准,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我国垃圾焚烧处理起步较晚,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垃圾成分复杂、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导致一部分垃圾焚烧厂排放的烟气不能稳定满足国家相关标准,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使得居民恐惧情绪增加,产生了邻避效应。
部分垃圾焚烧厂排放的烟气未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图片来源:网络)
2.深圳以“环境园”为核心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发展困境
目前,深圳以“环境园”为核心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是我国比较先进的方式。“环境园”是一种集垃圾焚烧、填埋、堆肥等为一体的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基地,普遍采用具有先进水平的垃圾处理设备,已经克服了环境污染问题。然而,由于园区相对封闭,缺少高新技术的展示,以及相关的环保教育课程,使老百姓不能对现代垃圾处理技术产生了解与信任,不能改变城市居民的固有印象。此外,由于垃圾产量逐年上升,卫生填埋场的空间有限,再加上焚烧处理后的灰渣不能转化为产品,也需要占用填埋场的容量进行填埋,“环境园”即将面临空间发展瓶颈。
深圳环境园规划布局图
总体而言,深圳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产生邻避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垃圾处理方式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①生活垃圾分拣技术水平低,垃圾产量居高不下:我国当前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自发性的、原生态的分类回收模式为主,垃圾分拣回收的工序大多通过拾荒大军人工分拣完成,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垃圾分拣系统,导致垃圾产生量和增长量长期居高不下。
②以焚烧+填埋的垃圾处理方式,邻避效应强: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以垃圾焚烧和填埋为主,但垃圾填埋过程中会产生滤液、臭气等,从而遭到周边居民反对,而垃圾焚烧产生的废渣,高度依赖填埋,未能合理利用,进一步增加垃圾填埋压力。因此,在过去十年间,“环境园”的建设仍遭遇诸多困难,实际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断遭遇周边居民反对,新建和扩建面临重重困难。
现阶段城市垃圾处理方式示意图
3.国外城市垃圾综合处理设施的成功之道
3.1 国外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城市垃圾综合处理模式的经验借鉴
“垃圾围城”是在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共性问题。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邻避困局。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外有建在市中心的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有风景优美、被生态公园包裹的垃圾处理设施。这些工业园不但消化和转化了城市垃圾,更变成深受市民喜爱的旅游景点。
这些工业园成功的核心就是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针对垃圾的类型,研发出相应高新技术,将垃圾重新转化为建筑材料或工业产品,再使这些新材料、新产品重新运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去。如今,这种以循环经济为导向、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城市垃圾综合处理模式,不但妥善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而且使之成为实现资源再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优美园区,成功走出了邻避困局。
3.2 发展历程
从全球范围来看,以循环经济为导向、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城市垃圾综合处理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世界上各时期主要节能环保产业园分布示意图
第一阶段: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园为代表的“工业共同体”,在园区内实现废物的资源化转化,是早期循环经济工业园的雏形。20 个世纪 60 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工业共同体”。“工业共同体”的内部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互相交换工业废物,将其他企业的工业废物作为自己的生产原料来降低成本,从而在空间上形成规模和聚集发展。
第二阶段:以垃圾焚烧电厂为核心,聚焦固废处理相关行业的工业园开始形成。相较“工业共同体”时期,园区内不但可以处理和消化内部企业产生的工业垃圾,并且可以消化和转化城市垃圾。基本形成了以循环经济为导向、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城市垃圾综合处理模式。
第三阶段:消化和转化城市垃圾的目标更加明确,工业园进入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综合发展阶段,产业链更加丰富。基本实现容纳消化城市垃圾,并将其全部转化为热电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污染物零排放的效果。日本北九州工业园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园区。
3.3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案例借鉴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位于北九州市,是世界上著名的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城市综合垃圾处理园区的典范,它不但创造出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带动日本循环经济发展,也成为日本著名的环境学习基地及世界环保人才的培养基地。
北九州工业园功能布局示意图
园区内以垃圾焚烧电厂为核心,汇集众多废旧产品再循环处理厂,一方面将企业排出的残渣、汽车碎屑等工业废料进行焚烧处理,再将灰渣等物质“再资源化”(如制成再生砖等),同时利用焚烧产生的热能发电,提供给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
北九州工业园工业链网示意图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一方面坚持在节能环保产业不断创新,通过建设有专属的实证研究区,同时园区与外部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密切的研发和技术合作关系,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另一方面,园区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实现开放和融合发展。
实证研究区布局示意图
学术研究区布局示意图
园区依托周边优质的山海景观条件,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科普教育广场等公益性服务设施,为市民及周边居民免费提供一系列社会公益服务,并利用其场地开展环保主题教育活动,从而实现园区开放和融合发展,逐渐弱化由垃圾焚烧电厂带来的邻避效应,不断更正居民对垃圾处理设备的固有印象,强化环保行动养成,在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及垃圾减量。
园区建设生态公园、科普教育广场等公益性服务设施
3.4 城市垃圾综合处理设施的未来趋势判断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城市垃圾综合处理重要环节,体现了不再将“垃圾”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负担及毒瘤,而将其看作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和“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的城市综合垃圾处理新思路。
深圳作为资源紧缺型城市,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在深圳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节能环保产业与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相结合,通过发展最大化地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垃圾处理设施的城市肾脏作用、彻底消除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4.深圳国际低碳城节能环保产业园的规划实践
4.1 背景
为解决深圳垃圾处理问题,深圳市政府加快新增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深圳坪地国际低碳城上坑塘地区,并提出将基地周边的现状旧工业区转型升级为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的设想。
4.2 以节能环保产业园为核心构建城市综合垃圾处理设施的新思路
通过以节能环保产业园为核心的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构建与城市开放融合的优美园区、绿色环保的科技园区以及节能环保主题教育基地。
以节能环保产业园为核心构建城市综合垃圾处理设施的新思路
(1)从根本上改善传统垃圾处理设施的形象,使其完成从“邻避设施”向环境友好型设施的转变,同时也为全市乃至全国类似厌恶型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树立示范和标杆。
(2)我国现阶段的垃圾回收、垃圾分拣、垃圾资源化等技术相对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固废处理行业集聚相关的技术、设备等研发的企业及科研机构,其成果可以运用到园区内的生产中去,通过研发、试验及实践,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园区发展模式,其技术成果及设备为行业进行示范及展示,促进深圳垃圾处理行业的整体提升。
(3)以固废处理产业为核心,产生集聚效应,吸引节能环保产业的大集聚,带动深圳循环经济发展,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低碳的绿色园区
4.3 构建与城市开放融合的园区新形象
一方面在技术革新、电厂及园区形象等方面全面加强园区的硬件建设:项目启动了国际竞赛征集活动,甄选出能够代表全世界最高水准的建筑及城市设计方案,建立特色地标。项目也将采用世界最先进垃圾焚烧技术,通过严格控制各项环保指标、信息实时公开、开放参观等途径打消市民疑虑。
另一方面,通过建造丰富的科普广场、艺术公园、社区活动场地、公益性文体活动中心,将整个园区作为完全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改变人们对垃圾焚烧电厂的固有印象,让市民从观念上接受垃圾焚烧电厂。
创新先进的科技园区
4.4 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综合垃圾处理新思路
首先以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为依托,提升传统垃圾的回收、分拣和加工处理技术,在提高可利用垃圾量,减少最终垃圾填埋和焚烧量的同时,为城市输送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逐步实现垃圾全量焚烧,避免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臭气、滤液污染等问题。提高垃圾焚烧技术,杜绝有害气体排放,并依托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最大化利用垃圾焚烧后产生的废渣,将其制成环保砖、旅游纪念品等产品,变废为宝。
依托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深圳垃圾处理模式图
4.5 以科技创新、多元复合、开放融合为目标的综合功能开发策略
为改变“环境园”园区封闭、功能单一的状况,以科技创新、多元复合、开放融合为目标,规划构建了“科创智慧中枢、生产制造、共享服务平台、社会公益服务”四大功能板块。
“科创智慧中枢板块”:将形成汇聚科技研发、特色学院、商务办公、教育培训、科技服务等功能产品,打造集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平台。
创新交互走廊
“生产制造板块”: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核心,并兼备示范性生产研发的功能。
“共享服务平台”:未来将基于企业需求,以及人才需求构建全方位的企业配套服务及生活配套服务功能体系,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园区、活力园区。
“社会公益服务板块”:是破解邻避困境的重要环节,园区将彻底改变以往封闭的孤岛形象,与城市功能相融合,开放更多友好可进入的园区空间,将体育活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等产品回馈周边居民;结合公民环保教育,提供生态公园、环保广场等功能产品,回馈城市居民。
环保科普教育径示意图
4.6 与周边居民分享利益、共同发展
利用项目契机,规划建设绿道、生态公园、温水泳池(利用焚烧电厂余热、余电)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为周边社区提供服务;提供工作岗位及专业培训,增加就业机会;为周边社区免费提供焚烧电厂的余热、余电等能源,并与周边社区分享园区效益。
自然休闲游览径示意图
5.结语
“垃圾围城”是国内外许多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聚集过程中遇到过的或正在面对的共性问题。如今,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发展以节能环保产业园为核心的垃圾处理设施,是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手段。只有将大型厌恶型市政设施真正转变为环境优美、开放、没有污染、并能够与周边居民分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消除居民产生“邻避情绪”的根本原因,才能走出邻避困局。
参考文献:
[1]张沛,程芳欣,田涛.生态文明背景下环保产业园产业规划及空间营建方法讨论.工业建筑,2011(08)
[2] 唐圣钧,丁年,刘天亮.环境园为核心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规划新方法
[3] 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深圳市规划局,深圳城管局.深圳市环境卫生设施系统布局规划(2006-2020)[R].2007
[5] 高军波,乔伟峰.超越困境:转型期中国城市邻避设施供给模式重构——基于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反思.
作者
杜任俊,毕业于中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任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
郑希黎,原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图片/ 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排版 / 陈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