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中国城市规划院联合承办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对话——“老有所居”,嘉宾们和与会的规划师共同探讨了老年宜居环境的现实挑战与规划对策。
对话主持人于一凡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城市建设无论是在技术标准、规划管理,还是规划建设方面尚未做出及时应对。当前,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和养老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突出的问题是技术要素不清晰,专业术语不统一,相关职能部门行动缺乏协调等,亟需通过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科学的秩序。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以来,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适合自己情况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框架,对促进健康、积极老龄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学术对话的话题涵盖技术标准、规划编制、政策建议和健康领域,希望为促进跨学科合作、建立专业共识,深化基础研究和推进相关实践奠定基础。
对话联合主持人鹿勤副处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在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规划领域对越来越关注养老问题。国家的政策问题,标准问题,规划落实问题都在不断探索。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的对话将有助于推动持续的学术与专业交流,为相关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周燕珉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养老设施建筑规范的指令性与性能性应更好的结合。我国的《老年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目前正在修编,前者更明确地界定了照料设施的对象和范围,后者增加了老年照料设施的专篇。当前,发达国家建筑技术法规更加强调功能化、目标化和性能化,我们养老服务设施技术标准应从指令性走向性能性,提高实施的弹性,鼓励技术创新。
高晓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面向城市失能老年人口加速增长、收入偏低、空巢严重等问题,针对当前政策方面焦点不清、政府缺位、管理主体多元等不足,提出应调整政策投入重点,实现精准支持;组建统一的老年健康照护管理机构,实现统筹管理;构建老年健康服务的“社区接入中心”,夯实照护服务传递链条。
伍小兰副所长(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龄健康宜居研究所):
WHO提出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可以概括为环境友好、代际友好,政策友好。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可及性、健康性、参与性、安全性。中国老年宜居建设,要促进社会生活环境从成年型向全龄型转变,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理念普遍树立,支持性环境不断优化,重点任务包括:适老居住环境突出安全性,适老出行环境突出可及性,适老健康支持环境突出整体性,适老生活服务环境突出整体性,敬老社会文化环境突出包容性。要加强宣传,推动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做好适老化改造工作。
付冬楠(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标委会秘书处):
养老设施标准还存在术语不统一、人口结构变化等问题,给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的编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近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修订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龄友好;在分级尺度上,根据老年人步行时间提出社区生活圈的概念;按不同层级,按不同范围提出和落实设施配置要求。新规范在术语协调、设施分配、设施指标等方面也进行了修订,将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的发展需求。
项志远总规划师(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在《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的修订工作中,我们突出五个修订重点:适用范围满足城乡养老设施的规划编制和建设;对象由“政府托底养老”向“全社会养老服务”转变;体系由关注机构养老向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体系转变;指标兼顾总量控制与分类指导、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布局适应老年人特点及规划建设管理。
陈琳副所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养老设施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具有分类引导,机构和社区养老设施并举、政府和市场养老并重、提升存量和开源增量空间同步等几个突出的特点。强调养老服务的多元化,突出“保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四个“统筹”维度——规划预留、区域平衡、节约集约、医养结合,建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满足多元需求的空间格局。
伍止超副研究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在北京首开寸草学知园养老设施项目中,我们探索性的构建了适老通用标准、综合配置标准、人文环境标准、健康宜居标准、绿色科技标准和介护部品标准六大设计标准,采用与城市住区融合建设发展的基本模式,在建筑空间上进行更新,进行适老化标识系统设计,为养老设施实践提供经验。
刘旭辉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健康状况是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通过促进老年人的体力活动、促进老年人的交往、以及通过直接暴露的方式,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以健康老龄化为目标,从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角度,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绿地、形态、设施等要素体系进行探索,将对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有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