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火之后,城市中的外来人口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其实,在城乡规划及相关领域,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从对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到对聚居区的经济、社会以及物质环境等特征的分析,从对借鉴国外公众住房制度的相关经验建立外来人口住房保障制度到对促使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各项制度安排的探讨,我们一直在努力。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近年来本刊发表的相关论文。
我们希望,尘埃落定之后,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投身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影响政策的制定,从而能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
如何促使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1、国内外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特征与效应比较研究 | 赵美风、刘盛和、戚伟 | 刊登于《》杂志 2015年第12期
摘要: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进程,对于城市"异质型社区"外来人口聚居区及其规划思路提出了重大挑战。文章从基本特征、形成原因、效应评价和治理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发达国家跨国移民聚居区、发展中国家乡村移民聚居区以及中国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亟需重点解决的三大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是以原村民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以外来人口居住问题为诉求,构建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科学治理模式。二是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考虑外来人口的独特需求,探索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策略。三是以农民意愿为基础、以市场化为导向,寻求农村土地"资本化"的新途径与新模式。
关键词:外来人口聚居区; 比较分析; 基本特征; 形成原因; 效应评价; 治理策略
2、基于人口流动的住房保障制度改善 | 齐慧峰、王伟强 | 刊登于《》杂志 2015年第2期
摘要: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已多年,但仍然未能突破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二元分割困境。由于未能充分认识住房保障的国民收入再分功能,国家住房政策将住房保障认定为地方事权。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住房保障制度的改善建议有三方面。首先,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的住房保障与地方公共服务进行区分,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责任;其次,以人口流动规律为基础,设计住房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第三,满足家庭化流动人口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需求。
关键词:人口流动; 社会保障; 住房政策;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3、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改革与突破口选择 | 陶然、王瑞民、潘瑞 | 刊登于《》杂志 2015年第1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实施需要一个统筹城乡的系统性改革框架。目前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和政策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本文提出,在中国主要农民工流入地城市,要尽快推动以"公共服务提供"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但户籍改革的关键应以城中村和城郊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首先,赋予城市郊区的本地农民一定的土地开发权利,使其合法地为外来流动人口建出租房。其次,对利用很不集约的存量工业用地进行重整,将节余土地逐步转化为商、住用地,增加城市住宅用地供给。最后,在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应重点推动农地整理,先整理后确权,并试点以"折抵指标"为主的土地发展权交易,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户籍制度; 城中村土地制度改革; 工业用地重整; 农地整理
4、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空间差异——以东部沿海6个城市为例 | 田明、彭宇 | 刊登于《》杂志 2014年第6期
摘要:以东部地区城市特色比较明显的6个城市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为基础,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制度融入和空间融入等5个方面构建了衡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指标体系,并比较了6个城市流动人口总体融入状况和各层面的融入差异。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北方的沈阳、青岛和北京等城市融入程度要高于南方城市东莞、温州和无锡。同一城市流动人口在各层面的融入不平衡,沈阳经济融入程度最高,制度融入程度却最低;北京经济层面融入居前列,但空间融入最低;与北京相反,青岛制度层面融入最高,经济层面融入最低;东莞空间层面融入程度最高,社会融入层面最低。作为社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最重要的主体——城市地方政府要结合各自城市的流动人口融入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城市特点的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政策。对于南方城市而言,推广普通话,加强对市民的包容性教育尤其重要;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要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交通的便捷性更加重要,沈阳要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用工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流动人口; 城市融入; 社会政策; 东部地区
二
国外公共住房政策
1、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可以移植到中国吗?——以广州为例 | 魏宗财、陈婷婷、李郇、钱前 | 刊登于《》杂志 2015年第10期
摘要:如何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新加坡建立了世界上覆盖面最广的公共住房制度,为世人所瞩目。然而,新加坡成功的住房政策能否移植到正处于转型期且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中国?如果可以,能在多大程度上移植?首先,基于分析新加坡住房政策取得的成绩,通过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尺度分析其政策环境的可移植性以评价其住房政策的可移植性。然后,从管治结构、金融政策、土地征用政策三个方面来讨论"政策引进"城市——广州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移植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认为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将实现全民"居者有其屋"作为首要目标,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城市国家的独特产物;政策的成功归因于建屋发展局的独特管治结构、中央公积金机制的有效运作以及土地征用法强有力的落实等的共同作用。由于政策目标和政策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只能部分移植到广州。
关键词:新加坡; 公共住房政策; 移植; 保障性住房; 中国; 广州
2、英国的住房体系和住房政策 | 刘玉亭、何深静、吴缚龙 | 刊登于《》杂志 2007年第9期
摘要:介绍了英国的住房体系和住房状况,并对过去一个多世纪英国的住房政策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和分析。作为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英国的住房发展经历和住房政策更能引起反思。英国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以及在住房建设发展和住房保障方面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借鉴。
关键词:住房体系; 住房政策; 英国
三
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区
1、外来人口、临时居所与城中村改造——来自上海的调查报告 | 汪明峰、林小玲、宁越敏 | 刊登于《》杂志 2012年第7期
摘要:当前中国正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空间重构中,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外来流动人口聚居空间,"城中村"备受各界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上海市城中村的发展动态。结果发现,目前上海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城中村,并主要分布在城市内外环之间及外环周边地区。与全市总体水平相比,城中村的居住条件要差得多,居住面积小、住房设施不足、住房破旧。然而这样的地方,却成为众多寻求廉价住房的租客集聚之地。随着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正逐渐消失。在此过程中,政府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为这些外来人口提供适宜的住房。
关键词:城中村; 外来人口; 社会分层; 住房; 改造; 上海
2、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 罗仁朝、王德 | 刊登于《》杂志 2009年第2期
摘要: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3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套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完善,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较易形成认同感,该类聚居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 聚居类型; 聚居特征; 上海
3、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初步研究——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 | 千庆兰、陈颖彪 | 刊登于《》杂志 2003年第11期
摘要:1990年代以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流动人口聚居区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边缘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文章从比较视角出发 ,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 ,对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类型特点、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以期为城市流动人口政策制定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 区位; 北京; 广州
4、莲坂流动人口聚居地社会状况调查 | 杨春 | 刊登于《》杂志2003年第11期
摘要:通过对莲坂地区社会状况的调查 ,分析了当前流动人口聚居地的成因 ,从社区构成的角度剖析“城中村”现象 ,以及聚居地内部的外来人口、原住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指出 ,流动人口是城中村问题的诱因 ;原住民是城中村问题的制造者 ;违章建设是城中村环境恶化的根源 ;开发策略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保证
关键词:城中村; 原住民; 流动人口; 社区; 聚居地
关键词:城市化; 流动人口聚居区; 社区
6、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外围流动人口聚居与分布——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 | 张敏、石爱华、孙明洁、易晓峰 | 刊登于《》杂志 2002年第5期
摘要: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 ,通过实地考察和典型小区调查 ,对我国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外围地区城镇流动人口聚居特征进行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呈现三种典型聚居形态 :(1)前店后室型 ,(2 )邻厂租住型 ,(3)前厂后宿型。认为流动人口的从业分异是导致其聚居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对不同聚居形态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发现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 ,而且与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密切相关
关键词:流动人口; 聚居形态; 珠江三角洲; 大城市外围地区
7、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 | 吴晓 | 刊登于《》杂志 2001年第12期
摘要:流动人口聚居区 ,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形成的一种新型“农村社区” ,已经给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有鉴于此 ,专门从形成背景、现状特征、问题影响和建设整合四个方面入手 ,对该现象展开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早日纳入到健康化轨道提供一定的参照和指导。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 农村社区; 城市建设; 发展模式
注:本文中所涉及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