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闯关“申遗”艰辛的五年,朦胧寻途习古知今尊师悟真谛,背水一战奋力攻坚无米也为炊。我曾上百次往返平遥,亲自调研,拍照,座谈,走访,撰写文章,编导《平遥古城》“申遗”文献片,把平遥当成了自己的故乡。直到1997年11月底,我以中国代表团成员身份远赴意大利那不勒斯,出席那次改写平遥历史的联合国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携带的也仅有自己筹措的不到2万元人民币和十几包方便面,还有国画、布老虎、剪纸和绣花鞋垫,就是在难以置信的条件下,捧回了这顶世界遗产的桂冠!

如今平遥古城昂首走向世界,产生的世界遗产效应不仅让世人了解了中国古城,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化作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总体思路,以及按照《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形成的“平遥模式”也显示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以活生生的实例,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思想内涵。
一座古城的兴衰,就是一部社会变革的历史。平遥古城从如日中天,达到巅峰的清代,因世事动荡瞬间跌入谷底,直到进入改革开放,才又重返世界舞台。将近二百年沧桑巨变的多舛命运,令人不胜唏嘘感慨!为了探寻其中的奥秘,揭示中国古城存废兴衰的规律,我潜心研究,十年笔耕不辍,总算在平遥“申遗”成功二十周年前夕,完成了长篇纪实著作《幸存的古城》,权且当作我送给平遥古城的一份厚重贺礼。
平遥“申遗”成功二十周年之际,适逢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必将再铸辉煌,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