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强调走科学发展道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魅力为重点,把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智慧发展、长效治水、开放街区、循环低碳和高效交通。
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魅力为重点,把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道路。在规划中突出“智慧发展、长效治水、开放街区、循环低碳、高效交通”五大理念。
主要从区域层面、武汉城市层面、长江新城层面三个层次入手,深入分析新城建设。
在区域层面的研究重点是区域关联分析、城市功能、中心地位分析,寻求提升武汉城市地位、扩大辐射能力的抓手,并推导长江新城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和目标;
在武汉市域层面的研究重点是空间结构、交通模式、功能布局、生态环境和安全格局,通过长江新城的设立有效解决武汉城市现有问题,引导武汉构筑国家中心城市;
在长江新城层面的研究重点是生态安全本底和城市开发边界,新城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新城路网、水网、绿网,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未来城市模式和智慧城市发展要求,高效支撑系统、分期分片实施原则和要求。
区域层面:引领长江经济带、引领武汉都市圈“1+8”、引领武汉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城市层面:重构城市空间结构,带动中心体系和交通模式转型升级
长江新城层面: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把长江新城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新城
基于助力武汉引领区域发展的考量,从长江经济带、国家中心城市、1+8城市圈协调发展等角度,高标准确定未来长江新城目标定位。
长江新城建设应在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基础上力争国家对外开放门户,其建设可依托资源包括高新科教资源、工业基础及港口资源。因此,借鉴相关国家级新区发展经验,长江新城应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创新产业、集聚高端服务功能。
强调从武汉市、都市圈等多个方面梳理空间结构。初步提出:长江新城的设立,将打破武汉城市现状空间格局,有效拓展武汉主城区范围,形成“三镇、光谷、新城”三大片区带动城市组团发展格局,引导武汉城市结构向“多中心+网络状”模式转变,强化城乡空间统筹,形成以基本生态空间为底线,以城市“多心、开敞”空间结构为导向,以全覆盖空间政策体系为保障的集约型、紧凑型、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
用情景分析的手段替代传统仅仅基于空间维度的静态方案选择方式,突破规模控制的传统思维,通过情景的系统分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守生态底线,以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空间高效为目标导向,以经济成本、行政成本、机会成本为情景方案可实施性的影响因素,构建两个情景方案:
构建八湖连通、河脉交织的水绿网络系统
新城洪水风险防御策略
情景一:采取相对集中式发展模式,通过退垦挖湖,增加蓄洪能力,形成大武湖的生态核心。环湖打造缤纷功能环,强化南北功能轴;内聚式布局新城中心,强化区域服务地位。总体形成“一带三轴缤纷环,绿心环聚双引擎”的空间结构。
情景二:采取有机分散式组团开发模式。通过保持原生态环境,增密枝状水网,强化湿地涵养,增加蓄洪能力,构建丰富的河流季相变化。强化长江主轴,滨江打造新城中心。总体形成“一体两翼有机分散,双创走廊活力联动”的空间结构。结合区域绿道,打造创业创新大走廊,串联城市中心以及丰富的创新单元空间节点,提供高品质的创新交流空间。